以后微信能打无人车了!小马智行Q1交卷 “打车”收入暴涨8倍
Robotaxi的全球决赛圈竞速,到哪一步了?
就在这两天,马斯克明确特斯拉Robotaxi蓄势待发即将落地,Waymo联手Uber开启美国多城市落地,而更直观的商业化进展,也能透过刚刚发布的标杆概念股财报,感知一二。
这个Robotaxi标杆概念股就是小马智行,刚刚交出一份这样的最新财报,2025年第一季度——
小马智行总营收破亿,同比大涨12%;其中核心Robotaxi业务更是在乘客订单车费上暴涨800%,并且这只是开始,随着第二季度开始量产,Robotaxi业务将在今年真正开始爆发。
到今年年底,小马智行将部署1000辆车——这也是公司早期规划中的单车盈亏平衡线。
是的,1000辆Robotaxi,就能实现单车盈亏平衡,也是无人驾驶乘用商业化的“试金石”。
“每投一辆车,至少不亏钱”
小马智行的首份一季度财报,给今年开了个好头。
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小马智行实现总营收为1.02亿元,同比增长了12%。
拆解其收入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Robotaxi服务、Robotruck服务、技术授权和应用服务。
在小马智行目前的营收组成中,Robotruck服务为收入大头,一季度营收5660万元,同比增长4.2%,占总收入的55.7%。
不过,公司的核心业务Robotaxi服务,其收入占比正在逐渐增加,从去年同期的4.8%猛增到了12.1%。
小马智行一季度总收入增长,主要原因也是Robotaxi收入大涨200.3%,实现营收1230万元。
而Robotaxi收入来源又分为两块,一部分来自项目的工程解决方案服务,另一部分则是乘客的车费。
据财报透露,小马智行正在一线城市拓展付费Robotaxi服务,目前商业化运营覆盖中心城区、机场和高铁站等关键交通枢纽,一季度注册用户数量环比增长超20%。
因此,一季度乘客车费收入增幅明显,同比暴涨了8倍。
最后部分收入来自技术授权和应用服务,在一季度实现3270万元,主要是向OEM等企业提供自动驾驶软件的许可、硬件设备和数据分析工具,以及自动驾驶相关的工程解决方案服务等等。
不过,虽然在营收层面,特别是核心的Robotaxi方面成绩亮眼,但由于收入结构发生变化,与2024年一季度相比,自动驾驶域控制器这类硬件产品的销售额增长,对收入贡献变大,因此对毛利结构造成一定影响,公司在毛利层面表现出了下滑。
第一季度,小马智行毛利为1670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1.5%;毛利率为16.6%,同比下滑4.4个百分点。
不过,这种毛利的下滑,会随着今年第七代Robotaxi大规模投放,以及运营效率提升、成本下降而得到改善。
公司营业费用也在扩大,同比增长了56.3%,其中研发费用增速最高,一季度研发投入 3.45亿元,同比增长59.8%。
财报解释了这些费用的走向:
其一,是公司对第七代车型量产的投资;
其二,是公司IPO时的股票奖励,在这一季度为员工一次性支付,属于非经常性费用;
最后,则是为了加强技术能力,小马智行提高了员工薪酬和福利。
也正因如此,小马智行亏损有所扩大,一季度净亏损为2.71亿元,同比扩大79.8%;去除以上因素的影响,经调整的净亏损为2.06亿元,同比实则扩大10.5%。
另外,小马智行当前的亏损增加,或许可以看作是在规模爆发和盈利前的“阵痛”。
因为于小马智行而言,今年是尤为关键的量产元年。
目前,小马智行拥有超250辆Robotaxi,日均订单量超15单。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彭军曾表示:从目前进展来看,我们不是每投放一辆车亏一辆车的钱,而是每投一辆车,至少是不亏钱。
而按照当前规划,小马智行将在今年年底前,投放1000辆车——这一规模,正是之前小马智行副总裁张宁给出的盈亏平衡线。
Robotaxi量产,Why Now?
1000辆Robotaxi,关键是量产。
在财报业绩会上,小马智行透露其产线已经改装完成,第二季度就会开始量产。
并且小马智行的野心不止于此,未来三年,车队数量的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商业化的想象空间才刚刚打开。
但问题是,量产1000辆Robotaxi,实现阶段性盈亏平衡,为什么是现在?
或者换个角度思考,之前有什么要素尚未成熟?
在小马智行CEO彭军看来,今年无论是技术、成本,还是体系都已经是时候,现在只差上量,应对规模化带来的挑战。
首先,在技术层面,通过自研“世界模型(PonyWorld)+虚拟司机(Virtual Driver)”的核心技术,小马智行Robotaxi可以实现超越人类司机的驾驶表现。
简单来说,“世界模型”每周都会产生超过100亿公里的测试数据,可以通过多模态传感器融合地图与交通信息,实现构建三维语义环境,预测行为意图并模拟复杂场景。
而“虚拟司机”,则基于强化学习和博弈论,可以动态规划最优路径,并且其导航和监控功能也更为智能,例如不需要额外的人工支持,就可以识别交警手势,以及乘客上下车过程中的状态等。
技术跑通,接下来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成本。
小马智行已经从软件、硬件两方面实现降本:
软件层面,通过技术迭代,目前推理计算效率已实现3倍优化,仅需同行1/3的算力实现同样功能,“显著跑赢L4行业”。
而硬件层面,很大程度上和产业链成熟有关。
降本最大部分来自车载计算单元、传感器和车体本身。
例如,GPU部分,选择的国产化可以比之前价格砍掉3/4;而传感器如激光雷达,目前也降到了千元级,后续可能还会继续下降。
另外,公司目前的远程协助效率已提升到了1:20,也就是1位远程安全员,对应20台Robotaxi的监控。
通过不同环节的整合优化,即将量产的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全车成本相较第六代大幅下降了70%。
而实现规模爆发的最后一步——体系,小马智行也已经在全球范围铺好路。
之前小马智行已经和支付宝、高德、新加坡交通运营商康福德高达成合作,最近两个月,其合作名单中,还新增了腾讯云和网约车巨头Uber两家伙伴。
这意味着可以通过微信的“出行服务”和腾讯地图等渠道,打到一辆小马智行的Robotaxi。
而海外市场则可以接入Uber平台,率先在中东地区落地。
小马智行还在硅谷、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卢森堡设立了研发中心,为后续在欧洲、亚洲其他地区布局准备。
如此看来,量产几乎已是万事俱备,接下来需要的只剩时间了。
其实不单单是小马智行,各路Robotaxi玩家都在今年开始就频频提速,主要汇集的还是中美两股力量。
目前格局上看,美国谷歌的Waymo在投放规模上暂时占据优势,不过从长期来看,还是中国玩家“后劲”更足。
彭军在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从技术指标、运营层面来看,国内比海外更靠前,因为海外的人口密度、路网密度、开放区域的人口量和建成区面积,与国内无法相比,我们场景覆盖更广,如机场、火车站等地。美国则侧重于市中心运营,并涉及餐食配送等多元化应用。
当然,现如今Robotaxi领域煮酒论英雄,自然绕不开那个创新领域的Big Name——伊隆·马斯克。
在华盛顿和迈阿密觥筹交错半年后,马斯克正在被员工、股东和中国竞争对手们逼回奥斯汀特斯拉办公室。
马斯克已经放下狠话,重心会重新放在特斯拉CEO职位上,而当前首要任务就是Robotaxi业务的落地。
不光是美国市场,特斯拉还在澳洲等右舵规则市场也开始了内测。
然而当小马智行掌舵者采访中被问及,如何看待特斯拉的Robotaxi,彭军认为还不是给出评价的时候——
马斯克的愿景有很多,但特斯拉Robotaxi,还没有看到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