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华为正式发布Mate 9,USB Type-C接口也随之更广泛地进入国内消费者视野,而Type-C正反都能插”的便利体验,也让 “华为口” 这一通俗称呼逐渐流传开来。
近十年来,我们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电器基本都改用了Type-C接口,小巧、对称、正反可插的设计,似乎成功实现“出门一根线,搞定所有设备”的终极梦想。事实果真如此吗?
Type-C的成功,首先在于它解决了最基础的物理痛点——正反可插。再也不用在黑暗中反复尝试“三插”才能成功,这本身就是一次用户体验的飞跃。
同时欧盟强制推行通用充电器指令,要求在欧盟销售的手机、平板等设备必须采用Type-C接口,这无疑为它的普及按下了“快进键”,苹果也放弃了Lightning接口,拥抱Type-C。
但如果你有拍视频、传数据等需求就会知道,很多线材互相之间完全不通用。Type-C接口本身只是一个物理接口形态,能提供多大充电功率、传输多快速度,完全取决于各种技术协议。
就以刚发布的Redmi K Pad平板为例,机身两个Type-C接口只有长边支持USB 3.2 Gen1,短边只支持USB 2.0。简单来讲用K Pad传输数据,长边速度要比短边快得多。
除了USB 2.0、USB 3.x这种常见的协议,还有支持直接输出视频信号的DP Alt Mode协议、支持40Gbps甚至更高带宽,可连接多台设备、外接独立显卡等的Thunderbolt(雷电3、雷电4、雷电5)协议等等,就连各家手机厂商也有私有快充标准。
正是这些复杂协议的组合,导致了线材的不通用。消费者在购买时,常常只看到一根“Type-C线”,却忽略了其背后隐藏的性能差异。如果不看好参数就买线,虽然能给手机充电,但当你想用它连接手机和电脑传输照片时,可能发现电脑无法识别设备,或者传输速度极慢,充电速度可能也达不到满速。
因此,有多设备办公需求的用户会选择购买全能线,售价基本在几十元至近百元不等,C to C线材虽然很方便,但现在也有不少电源适配器仍是A to C的设计,平时使用仍会存在不便。
Type-C接口的普及,无疑简化了设备的物理连接。然而,物理形态的统一,只是迈向“一根线走天下”理想的第一步。背后复杂的技术协议、厂商的差异化策略、线材市场的良莠不齐,共同构成了当前统一而不通用的尴尬局面。
对于一般用户而言,选择Type-C线缆时,不能再只看“是不是Type-C”,而必须关注其支持的协议、传输速率、最大充电功率等关键参数,一根全功能的Type-C线,价格自然不菲。
可以说Type-C如果想完全统一,实现无缝、高效的互联体验,还需要标准的持续完善、厂商的共同努力以及消费者认知的提升。那一天到来之前,我们可能还得在抽屉里备几根不同规格的Type-C线,以应对不同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