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电线堪称电力输送的“动脉”,时刻为城市的光明输送着能量。可一到下雨天,它便会发出“滋滋”的声响,这难免让人心里打鼓:电线是不是漏电了?
其实,这可并不是高压线漏电,却是高压线在特定环境下的“自然表达”。
声响背后:电晕放电在“作祟”
实际上,高压线在工作时,电压很高,其电线周围的电场强度,很容易就超过了空气的电离场强。这时候,就会使空气分子发生电离,进而引发“电晕放电”现象。
在雨天,空气相对潮湿,电阻也相对较低,这就如同给高压电线附近的强烈电场开辟了一条“快车道”。电场趁机将空气中的分子“拆解”成带电的离子,这个过程中就会发出“滋滋”的响声,它属于一种常见的气体放电形式。
要注意的是,这种现象并非只在雨天才出现,晴天时同样会发生。只是晴天时空气较为干燥,电阻增大,致使高压电线的放电活动减弱,“音量”变小。再加上周围环境中各种声音的干扰,这种声音往往就被人们忽略了。
现象解读:无需过度恐慌
很多人一听到“放电”二字,就会感到不安,担心会受到伤害。但实际上,“电晕放电”并没有那么可怕。这种放电主要出现在导线的毛刺、连接部位等具有尖端的区域,只要稍微离开导体表面一点距离,放电就会停止,并不会导致空气的大面积击穿。而且,电晕放电产生的电流极其微弱,无法形成持续的电弧或火花,所以对人体并不会构成直接威胁。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潮湿气候下,空气的绝缘性能会下降。因此,人们与高压电线之间应保持比平时更大的安全距离,建议不要长时间在高压线附近逗留。当然,高压输电线路在架设初期,就充分考虑到了安全因素,并预留了足够的安全距离。所以,一般情况下,行人从高压线下经过是不会遭遇危险的。
安全提醒:牢记高压线安全距离
为了确保安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与高压线相关的安全距离:
放风筝:不要在架空线路两侧各300米范围内放风筝。一旦风筝碰到高压线,极易造成人身触电伤亡事故。
垂钓:不要在架空线路两侧各50米范围内垂钓。常用的钓鱼竿材质多为碳素,具有很强的导电性,而钓鱼线一般是尼龙材质,沾水后也容易导电。
雷雨天行走:雷雨天,最好不要在高压线下行走,要保持离高压线至少5米的水平距离。在行走过程中,也要避免携带过长的物品或金属结构物。
遇到断落电线:如果遇到有断落的电线,一定要与落地点保持至少8米的水平距离。倘若不慎处于8米距离内,应以单脚跳跃或双腿并拢跳跃的方式尽快离开。
无人机飞行:无人机在架空线路两侧各1千米范围内飞行时,需要事先征得电力公司的许可,或者与电力公司合作协商,安排好飞行时间和区域,以确保安全。对于小型无人机,通常需要离架空线路至少保持50米的水平安全距离。而且,无人机的尺寸越大,需要保持的安全距离也相应增加。
雨天电线“滋滋”响,原是电晕在“歌唱”。了解原理不慌张,保持距离护安全。只要我们掌握了相关知识,牢记安全距离,就能在享受电力带来便利的同时,确保自身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