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破烂儿”。这不是一种“形容”。在很多人眼里,有些东西是会被随手扔掉的“破烂儿”——包装袋、杯套、票根、场刊……
但在另一群人眼里,它们却成了舍不得扔掉的宝贝,有名字、有故事、有被妥善保留的理由——
图片丨小红书用户@Vivia.R
如果说父辈收集邮票、粮票、火花,见证了一个物质匮乏却充满理想的年代;80 后痴迷于游戏卡、贴纸、玻璃弹珠,记录了童年的简单快乐;那么当下这批在社交媒体上晒“破烂儿”的年轻人,则成了这个消费时代独特的生活切片。为什么人类会如此热衷于收集这些“没用”的东西?
收集,心之所向
“收集”绝不是简单的囤积。真正的收集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标准——收藏者会主动寻找心仪的物品,精心挑选,然后从日常的实用功能中抽离出来,赋予它们特殊的意义。
这些东西通常摆放得井井有条,方便查看和把玩,彼此之间也有着某种内在联系。就像很多人会收集电影票、演唱会门票、火车票票根——不是简简单单地往那儿一扔,而是一页页分类、编号、贴好,甚至还会在角落小心翼翼地写上当天的心情和感受。这套“收藏仪式”——清理、编号、归类整理——本身就能带来极大的满足感。
其中,成就感和掌控欲是最直接的驱动力。“集齐全套”带来的快感,相信每个人都能理解。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通过整理和分类自己的收藏,我们能建立起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在这里,每样东西都有固定的位置,一切井然有序,让迷茫的生活多了一丝精神寄托。不仅如此,收集还是塑造个人形象的一种方式。一个人的收藏品直接反映了 Ta 的兴趣、品味和价值取向,是向别人展示“我是什么样的人”和“我看重什么”的窗口。比如社媒上大家晒出的奶茶杯套、纸袋等非传统意义上的高艺术价值物品,就是一种自我表达。随着相关收藏品的增多,人们对自己“收藏者”身份的认同也越来越强烈。这个身份和职业、家庭角色一样,成为了完整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
纸袋收集丨小红书用户@泡泡梨
但最打动人心的,其实是收藏品承载的情感和回忆。很多东西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们能唤起往昔的美好。研究发现,收藏行为往往与童年记忆密切相关,有时甚至是对失去的东西的一种情感补偿。它们封存着珍贵的回忆和情感,让人能够随时重温过去,甚至传给下一代。
图片丨小红书用户@橘子树上长菠萝
收集,也是为了交朋友
如果说内在满足是收集的个人维度,那么外在连接则展现了它强大的社交属性——收集从来都不是孤独的活动,84%的收藏者会与朋友分享他们的收藏兴趣。即便是“破烂儿”,人们也会在弹幕、评论区里交流,甚至建个群,相约一起去搜罗“破烂儿”,这些都为收藏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一条晒“破烂儿”的帖子常常能引发上万个点赞、上千条评论,有人表示看到了自己也喜欢的东西,有人则借楼分享自己爱收藏的“破烂儿”,并进而再次引起其他人的共鸣。这种热烈的互动让收集不再只是一个人的小癖好,而是串联起彼此的记忆。
大家不仅分享知识、讨论藏品,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这种被理解和认同的归属感,对许多收藏者来说与收藏品本身同样珍贵。
有人表示自己喜欢收集用完的笔芯,果不其然在评论区找到了同好丨图片来源网络可以说,收集带来的内在满足与外在连接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辅相成的。个人的收藏热情在社群中得到强化,社交的认可又反过来增强了个人的满足感。
正是这种内外交织的心理机制,让收集成为了人类如此普遍而持久的行为。它既满足了我们对意义、秩序和身份的内在追求,又为我们提供了与他人连接、分享快乐的桥梁。
是收集还是囤积?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过度收集,可能就要怀疑是否为“囤积”了。二者看似相似,但其实存在本质区别。健康的收集是有条理、有目的的活动。收藏品排列得井然有序,易于取用,不会影响日常生活。据统计,95%的收藏者表示今后还会继续自己的收藏活动,97%的人表示对此没有遗憾。收集带来的是满足感、成就感和社交连接。
而病理性囤积则是一种精神障碍,影响着 2%-5%的成年人。患上囤积障碍(hoarding disorder)的人难以丢弃物品,导致大量无价值的物品以杂乱无章的方式堆积,严重干扰日常生活——厨房无法使用、房间无法进入,带来严重的健康和安全隐患。囤积带来的是痛苦、功能损害和社交隔离。
可以说,收集本质上是人类在秩序与混沌之间寻找意义的方式,它从来就不是为了留住什么东西,而是为了留住某种感觉。
一场演出、一杯奶茶、一张票根、一段对话,可能都过去了,但它们的形状、颜色、纸张的厚度,还留在身边。
当你翻出它们的时候,便会回忆起当时的你——那天的光线、那种心情,还有那一刻你觉得“这很重要“。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