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复原乳被禁了!
不好意思各位,小小标题党了一下。是这样的,9月16日,农业农村部宣布,生产灭菌乳(常温纯牛奶),必须以生乳为唯一原料,禁止使用复原乳。
看到这条新闻,世超的第一反应就是,难不成我从小喝到大的旺仔塌房了?!
就连很多网友的反应,也跟世超如出一辙。什么“以后不喝旺仔了”“旺仔怎么办?”“点名旺仔”,评论区堪称旺仔牛奶大型追悼会现场。
但有一说一,在仔细扒拉了这份文件之后我想说,咱们这波,好像,哭错坟了。。。
这次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灭菌乳》,一共划了三个重点:
一个是灭菌乳不让加复原乳,还有灭菌乳应该以生牛(羊)乳作为唯一原料,另外就是要求企业如实标注原料信息。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纯牛奶,必须得是100%原装生乳,纯到直接从牛羊身上挤下来热乎的,再进行一波杀菌装罐。那些拿奶粉兑水还原的,以后没资格叫纯牛奶。
至于旺仔牛奶,人家从来就没有说过自己是灭菌乳,“复原乳”三个字就差印脑门儿上了,所以别来沾边。
当然,出于科普的目的,咱们今天还是得了解一下,为啥纯牛奶不让加复原乳,这个复原乳难不成有啥危害不成?
复原复原,顾名思义就是,把生乳经过高温、干燥等一系列工序,加工成乳粉或者浓缩乳,再按比例加水还原成液态奶。
这个过程,相当于重新恢复了牛奶的形态,是这么个“复原”法。
看上去折腾,但胜在方便、便宜。
生乳运输你得全程冷链,确保不出一点岔子。但乳粉就不一样了,重量轻、保质期又长,别说从内蒙到广东,就是从新西兰慢悠悠坐船晃过来也没啥问题。
你要说复原乳有危害吗?那倒也没有。
因为能上架的复原乳制品,都要经过国家安全标准的一道筛选,谈不上啥科技狠活。
只不过从营养价值角度出发,前后经过了两次高温处理的复原乳,和生乳之间可能会有那么些细微的差别。
市面上主流的观点则是,有差别,但不大。
咱们喝牛奶,一般是为了补钙和蛋白质,钙的话随便高温怎么折腾,蛋白质的话, 情况稍微复杂些。
高温会让蛋白质变性,其中赖氨酸的活性会稍微降一丁点儿,但这并不会影响营养价值。
这就好比你炒牛肉,难道炒熟了就没有营养价值了吗?真要害怕这么一丁点儿的营养流失,那不如直接追着牛啃。
非要说的话,可能牛奶里的一些热敏性维生素,比如维生素B1、B6还有维生素C,会流失得多一些。
但如果你喝牛奶是为了补维生素,那我建议去菜市场买两根丝瓜煲汤,可能效果更好。
世超觉着吧,其实并不是非要给复原乳贴一个好或者坏的标签,它和纯牛奶无非就是98分和95分的区别。
那点细微的营养价值差异,也不是这次国家出手的主要原因。
与其说,这是一场针对复原乳的围剿,不如把新规,看成是对市场秩序的进一步规范。让生乳和复原乳各司其职,谁也别想冒充谁。
世超记得早年间,有人因为质疑调制乳不是牛奶,把超市和蒙牛都告上了法庭。那会儿大家才知道,原来牛奶里面还有这么多门道。
根本原因,还是市面上各种五花八门的牛奶实在是太多了。
国内常见的乳制品主要就有灭菌乳、巴氏杀菌乳和调制乳三类。
灭菌乳就是纯牛奶,配料表上干干净净,除了生牛乳就没别的,也不能再有别的了。
即使包装上标着生牛乳含量>80%,后面如果跟着什么水、白砂糖,又或者是钙、维生素D,那也是调制乳,只不过有些调的是营养成分,有些调的是风味。
以复原乳为原料的牛奶,也是调制乳的一种。
一个非常简单的识别方法,直接看包装盒上GB开头的标准号,190结尾的是灭菌乳,191结尾的则是调制乳。
不可否认,以前确实有拿复原乳当灭菌乳原料的情况。
根据农民日报的报道,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负责人提到过,早些年因为奶源供应不稳定,往灭菌乳里添加奶粉,是行业的普遍做法,也是被允许的。
但现在,是时候整点高端的了。
总结一下就是,复原乳没有毒,这次国家出手,更多是从行业发展的角度考虑。
而且换到消费者的角度,搞清楚复原乳和纯牛奶之间的关系,也是对知情权的一种保障。
因为并不是所有人买东西的时候,都会花时间看配料表。
现在就把纯牛奶的门焊死,咱们在挑牛奶的时候就不需要再顾虑这么多了。
再分享一个小知识,在日本,只有100% 纯果汁,才能在包装上印水果切开的图片,果汁含量在5-99%,包装上可以有水果,但不能切开。
所以咱们能不能也整一个类似的,比如纯牛奶的包装上允许有牛,不是纯的,就不准有?
最后,再强调一下,复原乳不是啥科技狠活,该用还是得用。
毕竟,咱们夏天经常吃的冰淇淋,你爱喝的含乳饮料,很多都离不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