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机到笔记本电脑,再到桌面显示器,我们的眼睛几乎每天都暴露在各种电子屏幕前。随着人们对数字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防蓝光贴膜市场也蓬勃发展。
这些产品声称能够过滤有害蓝光,保护视力,改善睡眠,但是防蓝光贴膜真的能如宣传般滤除蓝光吗?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蓝光的本质,自然光由不同波长的光线组成,蓝光指的是波长在380-500纳米之间的高能可见光(HEV)。在自然界中,蓝光主要来自太阳光,帮助调节我们的生物钟。
电子屏幕确实会发射蓝光,但强度仅为自然阳光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问题不在于蓝光本身,而在于我们与屏幕的近距离接触时间和频率。长时间近距离接触屏幕可能导致数字眼疲劳,症状包括眼睛干涩、头痛和视力模糊。
市面上的防蓝光贴膜主要采用两种技术途径:
一种是吸收型滤光,通过在膜层中添加能够吸收特定波长蓝光的材料,减少蓝光通过率;
另一种是反射型滤光,利用光学涂层选择性反射蓝光,使其无法到达用户眼睛。
多项独立研究对防蓝光产品的效果进行了测试。2019年发表在《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市面上的防蓝光贴膜确实能够减少10%-30%的蓝光透射,不过具体效果因产品而异。
然而,减少蓝光透射是否直接转化为健康益处则是另一个问题。美国眼科学会(AAO)指出,目前没有科学证据表明电子设备发射的蓝光会对眼睛造成实质性损伤。数字眼疲劳的主要原因更可能是长时间聚焦屏幕导致的眨眼次数减少(从每分钟15次降至5-7次),而非蓝光本身。
对于睡眠问题,研究确实表明夜间暴露于蓝光可能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影响睡眠质量。但在这方面,简单的解决方案可能是使用设备的夜间模式或减少睡前屏幕使用时间,这同样有效且成本更低。
和贴膜这样的“硬件”相比,软件解决方案在减少蓝光方面同样有效,操作系统中自带的蓝光过滤功能就能调整屏幕色温来减少蓝光,比如iOS的“夜览”、Android的“夜间光效”、Windows的“夜间模式”。软件方案可以根据时间自动调整,不会降低屏幕清晰度,且完全免费。
当然,不管是借助防蓝光膜,还是用夜间模式来减少蓝光,都不能完全依赖它来保护眼睛。
眼科专家建议采取综合措施保护眼睛健康,遵循20-20-20规则:每20分钟,看20英尺(约6米)外的物体,持续20秒,和屏幕保持适当距离,尽量减少屏幕与环境的对比度,定期进行眼科检查。
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采取良好的屏幕使用习惯比依赖所谓的防蓝光产品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