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普知识 看完《花少7》的网友们:谁“发明”的张晚意 太好学了

看完《花少7》的网友们:谁“发明”的张晚意 太好学了

最近,《花儿与少年 7》中的一个片段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热烈讨论: 因为餐厅上菜太慢,那英提议:“为了好好吃一顿饭,要不把神庙行程取消了。”作为导游的张晚意听到后,表情瞬间“瞳孔地震…

最近,《花儿与少年 7》中的一个片段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热烈讨论:

因为餐厅上菜太慢,那英提议:“为了好好吃一顿饭,要不把神庙行程取消了。”作为导游的张晚意听到后,表情瞬间“瞳孔地震”,显然是内心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看完《花少7》的网友们:谁“发明”的张晚意 太好学了

然而,张晚意接下来的反应却出人意料。他没有反驳“怎么可能”,也没有摆出导游的权威说“不行,必须按计划走”,更没有用“来了埃及不去神庙会后悔的”这类话施压。

相反,他平和地回应道:“我是想着一会儿回来再吃。”随即又用近乎分享和种草的口吻补充:“穆穆绝对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导游。”

看完《花少7》的网友们:谁“发明”的张晚意 太好学了

截图自《花儿与少年 7》综艺节目

就是这么简单的两句话,没有否定,没有说教,没有强调规则,也没有展现任何说服的话术痕迹。那英立刻拎包起身,主动加入去神庙的队伍。大家看完在评论区也纷纷表示“想和他这样的人做朋友”“情商很高,要逐字学习”等等。其实,就是这个看似平常的互动,却精准地诠释了“非暴力沟通”的力量。

看完《花少7》的网友们:谁“发明”的张晚意 太好学了

非暴力沟通是什么意思?

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Marshall Rosenberg)的“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理论指出,语言中的“暴力”并不总是直截了当地指责与攻击,也常常隐藏在日常对话中那些看似无害却暗含否定、要求、控制甚至强迫意味的表达里。这些隐性“语言暴力”往往会迅速点燃对抗情绪,导致沟通失效。

大家不妨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带着家人旅行,赶了一天路,终于到达目的地。大家决定趁还有点时间去餐馆歇歇脚,犒劳奔波了一天的身体,同时补充点能量,为接下来的景区游览做好准备。期待已久的神庙就在隔壁,但餐馆菜肴迟迟不上,眼看着就要错过最后的进场时间。这时,家人提议:“要不不去神庙了,咱们就踏踏实实吃饭吧。”此时的你会怎么回应?你可能会下意识脱口而出:

· “开什么玩笑?好不容易来一趟,怎么能不去?”

· “饭什么时候都能吃,也不差这么一会儿吧。”

· “都到门口了!咱们就是为了这个才来的,错过了多可惜!”

· “要不咱们分头行动?你们留着吃饭,我去看看神庙,等我出来再一起回酒店。”

这些回应是不是很熟悉?虽然表面上没有指责或攻击,但它们却暗藏着否定和不满,甚至是强迫和对抗。我们以为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实际上却是在否定他人的需求,并试图向对方施加压力。

解码张晚意: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核心要素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指出,人们在面对任何形式的否定或要求时,都会本能地抗拒。因为这些语言可能威胁到我们作为人的胜任感(Competence)和自主性(Autonomy)。

一旦这种威胁发生,人们就会不自觉地架起心理防御屏障,对抗和反击很容易被触动,双方陷入情绪化的僵局,最终导致沟通彻底崩盘。

在这种情境下,张晚意用一个“瞳孔地震”的表情和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核心要素自然地揉进对话中,既清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又尊重了对方的情绪和立场,避免了潜在的对抗,成功实现了双向的理解与合作:

1、第一要素:仔细观察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是观察,而不是评判。观察要求我们对事实进行清晰的描述,而且不要添加主观的解读或评价。

就像节目中,当那英提出取消神庙的提议时,张晚意并没有第一时间评价这个想法“对”或“错”,也没有指责这个提议“荒唐”或“不合理”。他只是观察到了客观事实:餐厅上菜确实很慢,大家经过了一天的奔波已经显得疲惫不堪,而时间也的确很紧张,因为距离神庙的最后进场时间只剩下 6 分钟。这种不带评判的观察让他能够保持冷静,专注于眼前的事实。

试想,如果将这些观察换成评判,很可能会陷入指责或埋怨的沟通陷阱,比如“餐厅太慢了,真耽误事”“吃饭哪有参观重要”“你这耐力也太差了吧”。这些评判只会激化矛盾,而张晚意的克制与专注,为接下来的有效沟通奠定了基础。

2、第二要素:表达感受

当那英提出取消行程时,张晚意也流露了他的惊讶和为难。这种真诚的情绪表达,往往要比激烈的言辞更有力量。它向对方传递了一种温和而清晰的信息:“你的提议让我感到意外,也让我有些不知所措。”

这种非语言的情绪流露,不带攻击性,却能有效引发对方的同理心。相比直接说“不行”或“你不能这么做”,一个能够被感知的情绪信号往往更能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提议可能带来的影响,从而引发思考和调整。

3、第三要素:关注需求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是看见并理解彼此言行背后隐藏的真正“需求”。而要想表达和满足自己的需求,并不一定非要通过忽视或否定他人的需求来实现。“取消神庙行程”,是一个想法、提议、选择、策略。其背后的需求,是好好吃一顿饭、是放松身心、是缓解匆忙赶路的疲惫。

张晚意没有纠结于“合理不合理”“取消不取消”这个表层的对立,而是瞬间洞察并理解了对方“需要休息和进食”的深层需求。与此同时,他也没有忽略、压抑和牺牲自己的需求。

作为导游,他希望能够完成行程规划,兑现对队友的承诺;作为旅伴,他也希望与大家共享一次高质量的参观体验。于是,他用“我是想着一会儿回来再吃”这句话,同时回应了双方的需要。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听到了你对吃饭的需要,我们一定会满足它(回来再吃),同时我也希望能满足我们大家来此旅行的需要(参观神庙)。”这既满足了“吃好、休息、从容”,又保留了“参观、完整、负责”。

4、第四要素:提出请求

请求不同于要求。要求本身就包含了不容拒绝、权威压制的意味,因此当他人不遵从我们的要求时,我们往往会愤怒。而请求,是在保留对方选择权的前提下,提出具体、可行、正向的建议。

一个有效的请求,通常是积极且正向的。张晚意没有说“我们必须去神庙”,这是一个要求,也是命令。相反,他说:“穆穆绝对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导游。” 表面上是在提供信息,实际上是在发出邀请:这个导游很棒,体验值得,这趟行程有价值。

同时,这句话还隐含了请求:“我希望我们能一起去体验”。它将焦点从“放弃神庙的损失”转移到了“体验神庙的收获”上,激发了那英的好奇心和期待感,而不是通过施压或道德绑架来达到目的。最终的决定权仍在那英手中,她可以自由选择,而这种自主感恰恰让她更愿意改变主意。

最后的话:温柔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力量。张晚意在《花儿与少年 7》中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非暴力沟通的魅力。这种沟通方式不是软弱,不是退让,而是一种更高级的智慧。

它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自我觉察,能够管理自己的情绪;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同理心,能够理解他人的需要;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创造力,能够找到共赢的方案。

在这个充满戾气的时代,我们太习惯于对抗、争辩、证明自己是对的。但张晚意的“瞳孔地震”后的温柔坚持是在提醒我们:有时候,温柔的力量比强硬的对抗更能达到目的,更能维护关系,更能创造和谐。

AD 麦享生活

网购比价查优惠券就用麦享生活
领打车|外卖红包|美团|抖音团购也用麦享生活
各大应用商店均可搜索安装【麦享生活APP】

文章来源【快科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链接 : https://www.bltcool.com/5503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