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前,当我拿到影石新一代口袋相机 Insat360 GO Ultra 的时候,我身边几乎所有人都会问我一个同样的问题:
到底是在买这个品类?谁会需要一台口袋相机?
他们有的会拿口袋相机和运动相机做对比,觉得口袋相机的续航不行;或者也有用过 Ray-Ban Meta 或者其他智能眼镜的小伙伴说,口袋相机的「第一人称视角」拍摄位置和眼镜不一样,达不到「所见即所得」的效果。
一开始,作为一个对这个品类种草多年但迟迟没有下单的云玩家,我也没办法回答他们的问题。
直到在过去一个月里,我在骑行、展会、带娃等多个场景里深度使用之后,终于有了我的答案:
Insta360 Go Ultra 应该是目前为数不多能兼顾佩戴体验、操作体验以及优秀画质的品类。
当然,这需要加上一个前提,你愿意稍微花点精力去琢磨拍摄这件事。如果你是一个喜欢探索的人,那么这款「可穿戴」的口袋相机 GO Ultra,应该会为你记录生活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
「无感穿戴式」相机
第一眼看到新一代口袋相机的时候,会觉得它跟运动相机有点像。不同的是 GO Ultra 的正面没有屏幕,以及单相机是可以直接被「抠」下来的。
拆解之后的相机分为两个部分,拓展舱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磁吸的方式给相机充电,官方宣称 12 分钟可以充电至 80%。另外,影石在这个扩展舱的背面提供了一块屏幕。在我看来,这块屏幕最主要的作用是「交互」——方便用户设定各种模式、参数;其次也可以实时监看相机的构图。
另一部分就是单相机本体,从前几代的长条形改成了方型,有点像一个蓝牙耳机的充电盒,但是要比 AirPods Pro 还要更小。在这个方寸之间里,影石塞进了更大的 1/1.28 英寸传感器以及一枚 5nm AI 芯片,带来了更好的画质以及全新的「夜景模式」。
从左到右:Insta360 GO3、GO Ultra、AirPods Pro2 | 来源:极客公园
从参数上看,全新的 GO Ultra 单相机要比上一代的 GO 3S 重了 14g(从 39g 到 53g),但如果要形容我对 GO Ultra 的第一印象,我仍然会说:「轻」。
我个人最常见的一种佩戴方式,是把机身从拓展舱里取出,通过官方的磁吸挂绳固定在胸前。在过去 1 个多月的体验里,即便是只穿短袖,我也不会感受到这台机器在胸前有任何「拉拽」或「下坠」的感觉。
而「轻」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相机变得更「稳」了。在跑步、骑行等运动过程中,口袋相机本体的振动幅度相较传统的一体式运动相机要小很多,所以得到的画面更稳。甚至我带着这台 GO Ultra 从岩馆里 5 米多高的岩壁上跃下,它也依然可以牢牢地吸在胸前。
所以,如果从「可穿戴」的角度评价,GO Ulra 绝对可以算得上无感且省心。
「高颜值」是 GO Ultra 带给我的第二个印象。过去,如果我们用运动相机拍摄第一视角视频,往往需要先「穿」上一堆配件,例如胸带、背带、支架、挂脖等,成为那个传说中「脑袋上长镜头的人」。如果你是一个 i 人,那么绑着这么一套设备在公共场合走来走去,想想还是蛮尴尬的。
GO Ultra 则不同,你可以把作为配件的磁吸挂绳藏在衣服里,只把这个方型的机身吸在衣服上,绝不会让你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显眼包」。加上一点带有磨砂质感的配色,也给它在「极客范」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时尚感」。
上个月,我带着这台 GO Ultra 去了一趟成都车展,一路上碰到我的媒体同行们有两种反馈:一种是完全忽略它的存在(我当天是黑衣服搭配上黑机器),另一种则是告诉我:「(这个机器)挺好看的,拆下来给我玩玩」。
影石 Insta360 全球品牌大使波加查 | 图片来源:Instagram
更好拍,也「难拍好」
在佩戴体验外,口袋相机 GO Ultra 在使用方式上也和传统运动相机有很大的区别。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口袋相机「拍摄」的门槛更低更方便,但「创作」的门槛也会更高。
使用传统运动相机时,最常见的做法是先把它固定在一个特定位置上——例如自行车车把、滑雪头盔或者汽车里,然后全程保持这个机位无需调整了。
不管是一个用时 5 分钟的雪道,还是一次 2 小时左右的骑行,都是这样。因为一体式的运动相机的体积大,散热和续航能力好:最新一代的运动相机,连续录制 2 小时以上的 4K 画质都问题不大。
但口袋相机就不能这么用了。这个比 AirPods Pro 充电盒还小的本体,在兼顾了轻便和高画质的情况下,就不得不牺牲续航。因为根本塞不下那么多散热模块。在 4K25 帧的画质下,GO Ultra 实测的连续拍摄大约在 40 分钟左右。
并且,尽管可以通过拓展舱或者连接手机查看画面,但绝大多数时候,口袋相机的使用场景都是标准「盲拍」。
所以,用口袋相机进行记录或创作的用户,要做到「眼中无画,心里有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著名汽车博主陈震,他广为人知的出差 vlog,都是用影石 GO 系列相机拍摄的。从出门到飞机降落,这个过程大概率不会给相机单独充电,但是只需要做好拍摄计划,在一些特定时间和场合(如停车、过安检、喝苏打水、吃牛肉面)开机,就完全不用担心续航了。这就是所谓专业创作者的「分镜意识」。
陈震带着 GO Ultra 拍摄出差视频 | 图片来源:微博
当然,对于我这样并不高频进行视频生产的用户来说,我更喜欢的是口袋相机带来的无感交互体验。在开始运动前,我只需要把 GO Ultra「穿」在衣服上,它就成为了一个随时待命的第一人称机位。一旦发现任何好玩或者好看的景,只要轻按机体——不需要掏出手机或者口袋相机,也不需要选择各个镜头和焦段——就可以在不到 1s 的时间内开始拍摄。
以骑行场景为例,当遇到爬坡或者开阔的景色时,我就会打开 GO Ultra 拍摄,等路程结束就会关机。在这种「精打细算」的操作下,某个周末我一段全程 60km 大约 4 小时的骑行,在返程时也还有足够的电量记录到美丽的晚霞。
GO Ultra 自带的麦克风效果也有些让我惊艳。在速度超过 30km/h 的时候,耳边的风声其实已经让我很难听清自己讲话的声音了。但回家导出视频后发现,相机居然很好地处理风噪并还原了人声。虽然我这次也搭配了 Insta360 最新的无线麦克风 Mic Air,但大多数场景下,我都懒得把它拿出来,因为直接用机身本体收声就够了。
作为骑行爱好者,我个人喜欢了很久的另一个功能,就是这个系列(也包括影石的运动相机系列)可以和其他设备上收集到的运动数据打通——既支持各种常见的智能或运动手表,还支持码表、功率计等更进阶的骑行设备。
更关键的是,操作过程是完全「无感」的——不需要手动对齐任何时间线,打开 App 里「仪表盘」,选择相应的设备,就可以像在赛事直播里看波加查(4 届环法总冠军,影石全球品牌大使)那样,在画面里回顾自己的速度、坡度甚至功率、踏频等信息了。
添加了实时速度、心率、能量消耗等信息的骑行画面截图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也有电脑端的软件,但影石似乎更希望鼓励和引导用户直接在手机 App 上进行后期操作。
而且,在手机上操作也非常方便,只需要手机和相机处在相近的环境里就可以连接了。一段差不多 15 分钟的素材,我基本半小时内就剪到一个愿意发朋友圈分享的水平,也不至于因为过于冗长复杂的后期「劝退」拍摄。
智能影像的未来:精致出片还是无感记录?
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在很多场合都「佩戴」着这款 GO Ultra,也尝试着剪了运动、遛娃、工作等不同题材的片子,使用下来最大的一个感触就是:
尽管现在主流的旗舰手机仍然热衷于堆最好的摄像头,但「精致出片」并不见得就是未来记录生活的唯一解。佩戴式的「无感记录」,也一定会成为是快速成长的细分领域。
要做到「可穿戴」,常见方式就是把设备做小做轻。按照硬件产品里著名的「不可能三角」理论,性能、尺寸、续航往往只能三中选二,就必然要在性能和续航里做出取舍。
以 GO Ultra 为例,由于产品定位是一个影像产品,所以性能(也就是画质)的优先级就要高于续航。
而要做到「无感」,则是比做小更难的事。
改变交互逻辑是方法之一。口袋相机这个品类和过往相机很大的一个差别就是,尽量弱化屏幕在人机交互中的重要性。更多操作都集成在机器本体上(如轻按一键录制),或者通过语音、手势识别等进行交互。
另一种方式则是让机器本身「更聪明」,GO 系列从去年开始增加了「间隔录像」功能。而极客公园编辑部近期试过的另一款智能硬件 Looki,可以在「间隔拍摄」的基础上,通过云端 AI 大模型,生成用户一整天的 Lifelog 生活档案,甚至能分析出用户喜欢喝什么品牌的咖啡。
多模态 AI 硬件 Looki L1:只有一个摄像头,没有屏幕 | 图片来源:Looki
当然,作为一台「相机」的 GO Ultra,和「原生多模态 AI 硬件」Looki 本身的产品定位不同,所以看起来相似的功能目标也不一样。GO Ultra 的拍摄是为了「记录」和「分享」,所以画质是第一优先级;而 Looki 的拍摄是为了让模型「看见」现实世界,所以可以通过牺牲画质换取更长的续航。
但整体看来,「智能化」一定是未来支撑无感记录的另一个重要能力。
2019 年,影石发布第一代 GO 系列相机。尽管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说,可穿戴的口袋相机仍然还是一个「good to have」的选择,但它正在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全新一代的 GO Ultra 从 8 月 21 日开售当天就全网售罄,火爆程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据极客公园了解,GO 系列如今的年收入规模,已经达到了 10 亿人民币左右的水平。
用户也用自己的创意和新产品形成呼应 | 图片来源:影石 Insta360
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创新者们在硬件的不可能三角里,通过对技术、用户需求、产业链能力的综合判断,进行取舍和决策,又让这些看起来小众的细分品类逐渐涌现出新的有趣的产品。
这正是这些新玩意最吸引我们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