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智能汽车赛道最重要、最受关注的进展,来了——
特斯拉FSD V14版本,刚刚正式推送。
技术上千亿级别参数模型落地,首次实现Robotaxi和量产车真正同源同架构,大模型通用自动驾驶迈出第一步。
体验上,北美用户直呼“牛X”:
马斯克说:V14版本的FSD,感觉已经产生了自我意识。
真的这么厉害?
FSD V14,体验如何?
打通——这是刚刚向用户全量推送的FSD V14.1的最大亮点:
打通了各种停车、接驳功能和开放道路上的智能辅助驾驶体验。
也就是国内用户更加熟悉的车位到车位驾驶能力,V14现在能够处理完整的door to door行程。
有不少用户已经上传了实测体验:
这个场景中,FSD在地下车库中自主绕行找路,然后顺利通过停车场闸机,尤其是还专门停车等用户缴费。
真正厉害的是这个场景,用户自家庭院内部的不规则非铺装车道,FSD能自主驶入驶出,还能自主停进堆满杂物的车库:
这种私人内部道路,根本不可能有任何地图先验信息,完全靠系统对环境的认知理解能力,似乎表明FSD现在也在采用类似VLA的大语言模型。
说到理解能力,还有用户发现V14版的FSD,现在除了能自主驶入驶出麦当劳点单取餐车道外,还能精准识别付款与取餐位置:
以及,FSD现在还能在繁忙的停车场中漫游寻找车位,一辆车驶离之后,FSD迅速“抢占”了这个珍贵的车位资源:
行车过程中,FSD也更像一个会思考的老司机了:
FSD穿过这个路口准备左转,但在完成转弯之前,信号突然变红,于是FSD自动倒车到标线后面,全程没闯红灯,也没有妨碍其他车辆。
再比如,另一位用户实测中发现,FSD几乎是看到消防车的一刹那,就自动打转向灯路边停车,迅速腾出通行空间:
不少用户感叹,现在FSD好像知道眼前正在发生什么,马斯克则直接说:Feel Alive。
FSD感觉就像活的一样,已经有了意识。
这其实就是FSD V14的厉害之处,所有的停车、接驳、避让等等,完全不再依赖记忆学习,或地图众包模式。
FSD具体更新了什么?
从功能来看,FSD更新其实挺“波澜不惊”的。
包括:
新增到达选项(Arrival Options):驾驶者可选择目的地停车类型,包括停车场、街边、车道、停车库或路边停靠。
系统可识别警车、消防车、救护车等紧急车辆并自动避让或靠边停车。
实现对封路与临时绕行的实时处理。
增加自定义“速度档位”以调整驾驶风格。新增“SLOTH”模式,以更低车速与保守变道策略应对复杂路况。
改进对固定与动态障碍(如路障、树枝、轮胎碎片)的避让能力。增强FSD在系统异常情况下的稳定运行与恢复能力。
新增前摄像头自动清洗系统,可根据车速优化清洗强度,并在车内挡风玻璃有残留影响视野时提醒用户前往服务中心清洁。
感觉像是对已有功能的继续优化,但官方一句话透露天机:
视觉导航整合:将导航与路线规划纳入基于视觉的神经网络。
也就是说,特斯拉终于完成了一段式端到端的过渡,V14版本完全重构了模型。
马斯克透露参数量是至少是V13版本的4.5-10倍,对比每个版本马斯克的表态,合理推测V14版本的FSD,背后基座模型参数量至少是大几百亿甚至千亿级别。
这意味着目前只有搭载HW4.0硬件的特斯拉用户,才能体验V14。
不过这仍然能表明特斯拉已经解决了有限算力下的模型优化问题,毕竟同样是数百TOPS的硬件基础,行业内大部分玩家在10Hz左右的频率下,最高能跑数十亿至百亿参数。
百亿以上参数方案,比如小鹏的VLA,底层算力已经超过2000TOPS。
另外,尽管V14版本说明中还写清楚需要人为监管,但从功能体验上来看,作为量产车上搭载的FSD正在快速和特斯拉Robotaxi对齐。
比如系统对各种障碍的动态避障能力、异常情况下的稳定运行与恢复能力、传感器自清洁功能等等,完全是L4、Robotaxi的运营要求。
这其实也是整个自动驾驶、智能汽车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量产车与Robotaxi的同源同架构落地交付。
马斯克笃信、特斯拉代表的自动驾驶“升维”路线,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大模型通用自动驾驶,迈出了验证的第一步。
对于L4赛道来说,之前特斯拉Robotaxi落地运营可能还只是“前菜”,真正的冲击才刚刚开始:特斯拉开始率先模糊、拆除L2与L4的壁垒。
架构同源体验打通,监管上避开了“开城落地”的审批限制,跳出地理围栏迅速触达每一个普通用户。
Robotaxi的两条不同商业落地路线,也许要开始“生死时速”了。
对于广义的汽车工业来说,特斯拉V14优势开始集中体现释放,证明自研全栈软硬件的作用的确不可替代,后续可能会被更多玩家押注。
当然对于软硬件实力要求会前所未有的高。如今车企采购多家供应商自己做整合的所谓“自研”,只能解决智能化有没有的问题,可能存在永远也无法突破的天花板。
也许,今后“自动”和“辅助”的判别条件,不再是传感器数量或算力,而是是否有全栈自研、软硬件底层融合带来的体验优势。
2025年,自动驾驶是不是真的走到了技术路线、商业模式、竞争格局开始全面收敛的转折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