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影动画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一战再战》可能是美国今年最“意味深长”的电影。 右派说这是一部谄媚白左的奥斯卡献礼片,左派说这是对觉醒运动的高级黑,能达到这种魔法对轰的神奇效果,说明这部电影一定戳到了某些痛处。…

《一战再战》可能是美国今年最“意味深长”的电影。

右派说这是一部谄媚白左的奥斯卡献礼片,左派说这是对觉醒运动的高级黑,能达到这种魔法对轰的神奇效果,说明这部电影一定戳到了某些痛处。

这部电影两边都骂了,而且两边都骂得不轻。

左派软弱,右派变态,只有勇敢的拉美人民“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左右、找爹——姜文做梦都想拍出这么牛逼的电影,但他离这部电影大概还差一百个昆汀。

这是一部政治黑色喜剧,读懂了它,也就读懂了当下的美国政治生态。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一战再战”这个译名并没有体现出这部电影的精髓。

换一个角度看,这部电影应该叫“革命不停”。这部导演PTA(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目前最主流商业的电影,就是马丁·斯科塞斯那句“absolute cinema”的最好概括。

豆瓣有一句高赞评论是这样讲的:“去TM的政治议题,你们难道不知道什么样的电影,什么样的调度,什么样的故事设计是好看的吗?”

原来美国人离开政治正确,也是可以拍出好电影的。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这部电影在烂番茄、IMDb、豆瓣都获得了极高的分数

就算完全不了解政治运动和左翼右翼,电影的叙事节奏也相当流畅——

故事发生在“架空”的当代美国。即便没有任何领导人的姓名出现,观众也能从美墨边境墙和非法移民监狱辨认出来,这是特朗普政府统辖的当下。

一个左翼暴力革命组织“法式75”,救非法移民,炸资本家的银行,炸反堕胎官员的办公室,摧毁城市的供电系统。这群革命青年的领头人,是黑人女性派菲迪亚·比弗利山,她和莱昂纳多扮演的男主角既是战友也是情侣,生下了一个女儿。

诡异的转折发生了。派菲迪亚经历了产后抑郁,嫌弃“丈夫孩子热坑头”的生活耽误了自己继续闹革命,于是果断抛夫弃女,结果在一次行动中被捕。莱昂纳多带着襁褓中的女儿跑路,躲到了庇护城市改头换面生活。

然而,电影隐藏的另一位男主角,是由西恩·潘扮演的右翼保守上校洛克乔。他既是代表国家暴力机关围捕“法式75”的功臣,同时也是派菲迪亚的地下秘密情人。两人明明属于敌对阵营,但却在背地里拥有隐秘的性关系,而莱昂纳多养育的女儿薇拉,是两人偷情的结晶。

16年后,当洛克乔打算加入白人至上的新3K党“圣诞冒险者俱乐部”的时候,他必须清洗掉自己不洁的过往,一场白男父亲对亲生女儿的追杀拉开序幕。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然而,当你越过了剧情那道门槛,走进左翼右翼的隐喻语境下,就会发现PTA构建了一个极其精妙的叙事。

这不是莱昂纳多版本的《飓风营救》,而是对当下美国政治生态的隐喻和玩弄。

从反套路的角度看,女儿薇拉甚至不是任何一位父亲救的,她自己拯救了自己。亲生父亲为了进入白人兄弟会迫切地想杀死她,而窝囊的养父成日酗酒,一路跌跌撞撞,等到敌人都被女儿打光了才姗姗来迟。

PTA的用意只有一个:无论极左还是极右,没什么区别,谁也别笑话谁了。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去你的自由派”

所谓的左翼青年,本质上就是一盘散沙。

当黑人女性左翼革命领袖派菲迪亚出现的时候,她丰乳肥臀,眼神里写满爆炸的张力,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她是一个白左语境下的标签化政治英雄。每句话都喊得激情澎湃,每一次爆炸都看得人热血昂扬。

“革命暴力是唯一的出路。别叫我去投票,去克服,每个人都必须付出代价。”

然而,就像她那个极其玩味的名字:派菲迪亚(Perfidia),看上去毫无意义,实际谜底就在谜面上,Perfidia在西班牙语中的含义是“背信弃义者”。

影片开头,她只身一人潜入洛克乔上校的房间,在拘捕军官的同时,她挑逗地命令对方“原地勃起”。看着裆部耸起的帐篷,派菲迪亚满意地舔了舔嘴唇,恨不得当场干柴烈火。品钦的原著《葡萄园》更详细地描写了派菲利亚原型弗瑞尼茜的制服癖。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一个左翼革命领袖的性癖,竟然是体制内的制服军官。两个政治立场完全相反的敌人,竟然彼此产生了极强的性吸引力。这种反差无异于犹太人爱上纳粹,极端男权主义者偷偷做抖M。

这场在中国院线有部分删减的情节,其实指向了一件事——暴力和性,这两件让人肾上腺素爆发的事,总是紧紧依存。

就像派菲迪亚要求莱昂纳多饰演的鲍勃在爆炸时分做爱一样,暴力总能唤醒性欲,二者共同造就左翼运动的革命火药。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派菲迪亚用机关枪顶着孕肚射击,与女儿长大后的射击画面形成对照

派菲迪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英雄。

生育女儿之后,她的选择是逃离,理由是“家庭生活耽误了更宏大的革命事业”。从自由派媒体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次对母职的大胆反叛。

但如果抛开政治正确的说辞,一个简单的问题浮出水面——

连自己的后代都懒得养育的人,真的会为了下一代创造更美好的世界吗?

答案显而易见,电影的转折也在此时发生。

在“法式75”又一次占领银行的暴力行动中,他们站在柜台上一边大喊着black power,另一边却开枪杀死了一位无辜的黑人保安,一个与他们享有相同肤色的普通人。这无疑是电影对“黑命贵”运动最讽刺的设定。

保守派媒体福克斯新闻评论员David Marcus用现实世界一位普通美国警察的故事,讽刺了电影中的这一情景:

“穆米亚·阿布·贾马尔在费城长大,他因在1980年代杀害一名警察而被判处死刑,这个名字在全球左翼圈子里都很有名,他被誉为某种革命英雄。但费城东北部的爱尔兰酒吧里,你经常会看到一张模糊的老照片,照片上的男人戴着警帽,身穿浅蓝色制服。他的名字叫丹尼尔·福克纳警官。他就是被贾马尔杀害的那个人。一个从未出名的人。”

这似乎指向了激进左翼群体背后隐藏的虚伪、自私与软弱。

在整部电影里,几乎没有任何一位左翼成员保持对组织的忠诚。暴力机关稍微一吓唬,他们全都一秒怂了。派菲迪亚的黑女战友jungle pussy,拥有一个如此革命性的狂野外号,却光速背叛了组织。

被捕之后,老情人洛克乔上校现身,派菲迪亚立刻转为污点证人,一股脑把组织成员全都卖了。他们有的死于枪下,有的被迫逃亡。估计国内观众看完也傻眼了:玩呢?你们美国人就是这么闹革命的?

导演最冒犯的设定,是让薇拉的跨性别者同学成为最终背叛薇拉的人。对美国政治生态熟悉的观众都懂,让敏感的跨性别群体成为告密者,这几乎是贴脸开大。

由此以来,左翼叙事主张的“越边缘者越革命”的话术立刻失效。在人性的懦弱面前,任何性向、种族、身份认同、政治立场,都是毫无意义的标签符号。

因为叛徒和英雄,从来不是靠左右立场划分的。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其实,影片中的“法式75”是历史上几个著名左翼组织的交汇融合。

“法式75”明确指向了品钦在《葡萄园》中提及的“地下气象台”,作战方针更接近“Antifa”,他们的全黑人员结构,又接近“黑豹党”。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1960年代,越战进一步催化了美国学生运动浪潮,“学生争取民主社会”(SDS) 成为这场运动最核心的组织,他们批判美国的种族主义、贫富差距、核武威胁和冷战争霸。

随着战争升级以及政府镇压的加剧,一部分激进成员认为,温和的抗议已经无效,必须采取更激烈的暴力革命行动来“推翻美帝国主义体制”。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1968年SDS小册子

最终,“地下气象员”派别(Weather Underground Organization)从中分裂而出。

这个特殊的名字源自鲍勃·迪伦的歌词“You don't need a weatherman to know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你不需要气象员也知道风往哪儿吹),意味着革命的趋势显而易见,无需指引。他们坚信枪杆子里出政权,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1969年地下气象员组织正在游行,这场名为愤怒日的活动,抗议对芝加哥七君子的审判(美国政府针对反越战的年轻人提起的一场诉讼)

而Antifa组织更接近当下美国现实。

2025年9月22日,特朗普政府签署行政命令,将Antifa(指代一系列左翼激进反法西 斯群体)指定为国内恐怖组织,称其是“一个军事化的无政府主义实体,公开呼吁推翻美国政府、执法机构和法律体系”。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发布报告称,2025年上半年“左翼极端分子”的袭击次数在30年来首次超过右翼极端分子。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2025年9月22日,特朗普政府宣布Antifa为恐怖组织

莱昂纳多饰演的鲍勃,就更有意思了。

他是派菲利亚的男友,也是“法式75”里唯一的白人男性,是负责爆破的技术专家。在现实社会,白男是地球online顶级玩家;而在左翼革命组织里,黑女是最先锋的角色,白男的原罪让他注定处在鄙视链最底端。如果你只看到了鲍勃被戴绿帽喜当龟男,这部电影就白看了。

鲍勃其实是大多数普通美国人的写照。他让人想起一句台词:我是一个软弱的人,不适应这个巨变的时代。

一开始,他也会大喊革命万岁,像极了《阿Q正传》里的“造反?有趣,同去同去”。他不关心到底要革谁的命,只是看着热闹就凑过去了。

而女儿一出生,他立刻退行到“过好小日子”的普通市民心态:吃饱了饭,谁还想着闹革命啊。他无法理解派菲迪亚的革命情结,出身于革命世家的丈母娘也鄙视他。

就是这样一个在白左语境下注定被批判被嘲笑的“懦弱白男”角色,养大了派菲迪亚和洛克乔的女儿,一个极左与极右孕育的结晶。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他是一个落伍的革命者,一个被时代甩下车的中年男人。

当女儿薇拉被掳走,穿着睡衣仓皇逃窜的鲍勃到处找充电口,狼狈崩溃地询问“法式75”组织女儿的下落。这是本年度最幽默的喜剧场面。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此时的鲍勃,就是一个想不起“16年前组织交代的接头暗号”的无助中年人,可以试想一下,你还能回忆起十年前的QQ账号密码吗?

当他暴怒地回应组织“我真的想不起来暗号”的时候,对面负责接应的同志,只是冷冰冰地回应到:那你应该回去好好熟悉一下组织手册。

这是导演PTA对左翼群体僵化、傲慢、低效的嘲弄。反建制的年轻人,最终任由自己成为新的体制。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左翼青年总认为自己的革命具备天然的正义性。实际上,故弄玄虚,不接地气,自以为是——也是他们每一次革命都失败的症结。

莱昂纳多也贡献了这些年来他最自然松弛的演技:演一个窝囊的油腻老实男。

他的形象代表了困在信息茧房里的美国市民阶级。在舆论作用下喊着“革命万岁”,一旦有了家庭和孩子,又再次盘旋在柴米油盐当中,酗酒抽大麻。对革命岁月的回望,停留在家里一次次重看《阿尔及尔之战》,哼唧着里面的台词缅怀革命岁月。

至于十几年前的接头暗号,谁在乎呢。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如果PTA是在暗讽左派的软弱,那么对右派的刻画简直就是贴脸辱骂。

片中的“圣诞冒险者俱乐部”,是新生代3K党,低配版共济会,玩的是“纯血赛级白人”那一套。

“圣诞冒险者俱乐部”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隐喻了里根主义对“圣诞节保守白人价值观”的唤回。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两届奥斯卡影帝西恩·潘扮演的白人上校洛克乔,无疑是这部电影里最丰满最精彩的角色,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投机恶徒,一个非常适合出现在《南方公园》里的卡通化白人反派丑角。

西恩·潘这只老狐狸,用藏在面部细节里的神级表演,稍微一抬手就立刻秒杀了莱昂纳多的戏份,我们看到了洛克乔作为极右翼保守阵营代表人物极度刻板的肢体语言。 

从他的四肢,到他的下体,每一处身体细节都表现出一个强硬白人种族主义者的紧绷与脆弱。

忐忑紧张的时候,他用力嘬着脸颊的肌肉,不断拨弄头顶的一小片仅存的头发。去探望派菲迪亚时,他手捧鲜花,像极了约会的男大学生,被拒绝后又当场破防。当亲生女儿调侃他的紧身短袖和增高鞋垫时,他立刻暴怒,怒吼“我才不是同性恋”。最终从车祸中逃生,依然保持着兰波式的美国战狼体态,一瘸一跛的同时昂首挺胸——这位传奇耐杀王贡献了全片最幽默的画面。

他一心渴望加入保守白男的高级兄弟会,内心底层欲望却向往被强有力的黑人女性捆绑、性虐、征服。当上级反问他“敌人为什么要处心积虑生你的孩子?”,而他义正严辞回答“我被反向强奸”的时候,一个反派角色的弧光在黑色幽默中彻底达成。

也难怪左翼观众不满PTA偏心,把一个白男反派写得如此有意思;右翼观众也不爽,因为这个白男角色的观感实在太小丑了。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PTA对右翼的挖苦也没留什么余地。

荷枪实弹的部队将枪口对准移民,却无法获得开枪的正当性。这时候只需要在移民队伍其中混入一个卧底,将燃烧瓶投掷到镇压移民的军队方阵里,军队便自然拥有了暴力镇压的合法理由。

这几乎印证了许多暴力冲突中的隐藏情节:群众之中有坏人。叫得声音越大的人,越有可能是低级红高级黑。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右翼的另一个黑点,就是ICE对移民的执法态度。

ICE是美国联邦政府下属的执法机构,主要职能是负责识别、拘捕、拘留、遣返那些非法入境滞留或违反移民法规的人。

但由于特朗普加大力度打击非法移民,ICE面临前所未有的争议和质疑。

2025年,ICE在押人数急增。据NPR报道,2025年在押期间至少20人死亡,为自2005年以来最多。其程序合法性也一直备受争议,纽约地区约35%的ICE拘捕对象并非有犯罪记录者,纽约华埠甚至有美国合法公民被拘禁近24小时。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右翼群体运用狗哨式政治话语,例如文化入侵、美国价值观衰退,煽动白人群体的警觉性和不安全感。当ICE这样的执法机构在这种话语环境中运作,其合法性、程序正义、社会信任都可能受到质疑。

并且,大量拘捕移民,真金白银地影响了农场主和企业主的利益。在加州农业区搞ICE突击,可能导致劳动力缺失的情况,例如2025年南加州大规模突击可能造成数十亿美元作物损失。

就像电影中“圣诞冒险者俱乐部”的其他会员并非要对有色人种赶尽杀绝,当洛克乔大刀阔斧突击庇护城市时,其他白人既得利益者只会关心“你把香香鸡工厂端了,我以后上哪白嫖非法劳动力?”

在绝对利益面前,只要能赚钱,肤色又变成了最不重要的事。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一战再战》上映的时机太不巧了,恰逢查理·柯克枪击身亡。即便这部电影拍摄时特朗普还未实现二进宫,上映后仍然显得格外讽刺。

右翼媒体认为,这是一场别有用心的、毛骨悚然的巧合,是对左翼激进暴力不合时宜的辩护。

他们声称电影高度浪漫化了政治暗杀,让黑人女性在银幕上呐喊“暴力才是革命的出路”,就是煽动更多查理·柯克式刺杀。最著名的一段批评,是《国家评论》作者阿蒙德·怀特写的一句话:“这是今年最不负责任的电影。”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而另一边,左翼媒体坚信这是PTA拍给己方阵营的宣传片,一定会凭借鲜明正确的政治立场横扫所有奥斯卡提名。

《纽约时报》称其是“在法西 斯时刻出现的反法西 斯电影”。Variety认为这部电影“既让人感到寒意,又让人警醒,它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了我们当下的危险和焦虑”。Hollywood Reporter盛赞“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革命人物大多数都是黑人女性,这反映了美国的现实。那些没有得到权利和尊重的边缘人,往往拥有最强大的抗争精神。”

这就是这部电影最有趣的地方,无论是左翼还是右翼,都急着把正当性归拢到自己的阵营,都试图指责对方的屁股歪了。

实际上,这部电影骂的就是他们。他们也呼应了电影中对轰又纠缠的极左极右阵营。

没有一个阵营真正知道自己的终点是什么,但每个人都在被推着往前走。

毕竟一旦停下,你就认输了。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中国观众总是会下意识地提问:在一部电影里,到底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而真正的好电影,既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只展现人类本身的勇敢和软弱。

极左和极右,在本质上是同一类人:极端的、魔怔的、自私的、渴望权力的疯子。

他们不爱具体的人,执着于宏大渺茫的事业,底层基因是对血腥与暴力的崇拜。

这部电影真正的女主角,是16岁的女儿薇拉。她是极左母亲和极右父亲的产物,却阴差阳错由一个第三方普通市民阶级抚养长大。

而她的亲生父亲母亲,看上去针锋相对,实际上佳偶天成。PTA在他们身上开了一个极其危险又幽默的玩笑:极右保守白男爱上了黑女,极左黑女战士迷上了白男。两个最极端的人,不约而同都背叛了他们的阵营。

他们都为了自己心中或左或右的政治信仰,宁愿舍弃亲生女儿的性命。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而路线之争的真正答案,藏在人民群众当中。

拉美人民的代表,由本尼西奥·德尔·托罗扮演的空手道师父,毫无意义是这部电影里最具魅力的角色,他如同佛陀般潜行在群众之中,拥有李小龙“be water”的处世哲学。

所有人都尊称他一声“sensei”,亚洲观众应该很耳熟了,这是日语里的“先生”,也就是老师的意思。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拉美人民挪用东方哲学,变成了在紧密国家机器里游走的铁道游击队。他们具备丰富的斗争经验,一切行动行云流水,宛若天成,在暴力机器的枪口下巧妙躲藏,在孔洞空间和蜂窝网络中展现智慧。

当起义爆发时,街区滑板少年们纵横在枪林弹雨中,带着笨拙踉跄的莱昂纳多在楼顶跑酷。当莱昂纳多被捕后,又一次是狡黠机智的拉美人民将他营救出来。他们高效敏捷,深入城市的每一个毛孔,埋伏在日常生活之中,行动力迅速。

拉美人民的游击,就像空手道师父在逃生通道上铺的那一块毯子。当通道关上时,毯子优雅地滑落归位,如同这里曾经什么都没发生过。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他们从不高谈阔论革命的意义,也不寻求暴力的刺激,只是在拉美社区中构建紧密的自卫连结,他们在体制高压下巧妙地生存。

就像莱昂纳多无论如何都想不起来的那句接头暗号“现在是几点钟”,左翼组织最终给出的正确答案是一句虚无的毫无意义的诗意符号:“时间并不存在,但它依旧控制着我们”。

而空手道师父给出的回答简单有效精准:现在不就是八点十五吗。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这部电影其实是美国政治光谱和社会阶层的一个侧写。

疯狂的“法式75”代表了热情、分裂、最终一盘散沙的极左翼。洛克乔上校和他背后的“圣诞冒险者俱乐部”象征了一个军事化、威权主义、白人至上的权力机构,吸引着无数投机者前仆后继地效忠。

莱昂纳多的鲍勃代表了混沌迷茫的市民阶级,空手道师父代表了在意识形态冲突中被夹在中间的拉美边缘化社群。

而女儿薇拉,则代表了继承并面对父辈政治斗争暴力后果的新一代美国年轻人。

“60年代结束的时候,裙子长起来了,衣服颜色淡下来了,人人都用起了不显眼的化妆品,破布和补丁不再风行,连最疯狂的嬉皮乐观分子也看清了尼克松镇压政策的大模样。就是在这个时候,她面对着深秋的风,展望未来,想道:结束了,终于——我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我金色的摇滚年华,我的迷幻旅行,我的革命。她终于回到自我,可以堂堂正正地走在街上,有了独立驾驶资格。”(品钦《葡萄园》)

PTA虚晃一枪,声称这是一次不一样的改编,但事实证明,这就是品钦的《葡萄园》在当下最好的改编。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PTA的作品,总是在审视美国这片土地的气质和底色,以及美国人血液里的终极原罪。

如果你看过他的另一部伟大作品《血色将至》,就一定会感同身受。这部隐喻美国200年历史的佳作,原名是“There Will Be Blood”,这既是圣经原文,也概括了“石油是美国的血液”的主题。宗教与石油,清教徒与资本主义,贪婪与契约精神——它们共同构成了美国的拓荒者气质起源。

至于这部电影为什么要起这样一个名字?

明面的原因,是源自“地下气象台组织”的战斗檄文“One Battle After Another”,我们要打一场又一场战役。

而暗面的注释,是美国连续不断的文化斗争,永无止境的政治交锋,这也是当代美国无法改写的基因。

在极左与极右角斗的美国当代内战嘉年华之外,总有不左不右的普通人。他们只是想过一种普通具体的一日三餐的生活。因为生活本身,从来没有左右之分。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

影片的最后,女儿薇拉举着枪问鲍勃,你是谁?接头暗号是什么?

这也似乎是在问,你的立场是什么?你投票给谁?你属于左翼还是右翼?

鲍勃回答:那些都不重要了,我是爸爸。

喊出“革命万岁”只需要一秒钟,养育一个后代却需要十几年。

鲍勃丢弃了政治信仰,总是掉链子,懦弱无能,气喘吁吁,但也只有他生活在当下。

在一个日渐撕裂极化的世界,这就是最窝囊的英雄主义。

AD 麦享生活

网购比价查优惠券就用麦享生活
领打车|外卖红包|美团|抖音团购也用麦享生活
各大应用商店均可搜索安装【麦享生活APP】

文章来源【快科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链接 : https://www.bltcool.com/5943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