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机厂商们还在发布会 PPT上堆砌 “AI 拍照”“AI 语音助手” 等功能标签时,行业已陷入一场无声的同质化困局。
这些所谓的AI功能,大多停留在“被动响应指令”的层面:喊一声才会查天气,点一下才会修图,既未能真正嵌入用户日常生活痛点,更谈不上与用户共同成长。
2025年10月23日,深圳举办的2025荣耀全球开发者大会暨AI终端生态大会上,一场以 “AI 重构智能终端:从场景融合到生态共创” 为主题的圆桌论坛,恰好戳中了这一行业核心矛盾。
“谈及AI生态,首先需要明确AI时代的手机定义,尤其是‘AI Native(原生)手机’该如何理解?” 以此次主持人、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的开局提问,让现场焦点集中到荣耀终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线总裁方飞身上。

“AI原生手机其实最近就发布了一部,那就是我们的Magic8系列。了解 Magic8 系列的用户可能知道,我们推出了‘衣食住行购,万事找YOYO’的‘AI生活搭子’ 。”方飞回答道。
作为首个将AI生态列为核心战略的手机厂商,荣耀此前发布的 Magic8系列已被定义为 “首款自进化AI原生手机”,而方飞的回答,不仅拆解了AI手机的核心特质,更将 “自进化” 推到了区分 “真?AI 手机” 与 “AI 功能手机” 的关键位置。
AI 不是炫技,是解决痛点的 “生活搭子”
“AI 原生手机还是要从真实用户场景出发,真正创造用户价值,这也是 Magic8 系列被定义为 AI 原生手机的核心。” 方飞在圆桌论坛上的这句话,直接点破了 AI 技术的本质——以用户为中心,回归用户价值。
在消费电子领域,“AI赋能” 常被简化为营销话术,但荣耀Magic8系列给出了不同的实践。双十一期间上线的 AI 抢券购物功能,不仅能帮用户跨多个平台自动对比价格,还能模拟用户操作完成点击、领券等动作,最终实现 “切实省钱” 的核心价值;日常通勤时,YOYO 智能体可根据用户查看餐厅的频率,主动推送附近高评分菜品;出差前,它能自动整理行程、同步酒店信息,甚至提前预约接送机服务。这种 “衣食住行购,万事找 YOYO” 的体验,让AI从 “功能插件” 变成了用户的 “AI 生活搭子”。

AI 的价值衡量标准不应是支持多少项功能,而应是解决多少个问题。传统手机的 AI 功能,往往局限于单一场景的被动响应,比如 “语音助手只能查路线”“AI 修图只能调滤镜”,但荣耀通过 MagicOS 10 的系统级 MCP 架构,打通了底层 80% 以上的高频场景,接入超 4000 个生态智能体,让 YOYO 能覆盖 3000 + 场景的自动执行,从联动智能家居开启灯光、调节温度,到同步健康数据生成运动建议,AI 真正融入了用户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自进化能力,是真AI手机的 “入场券”
“我们的AI能力本身就具备自进化属性,能够在遇到问题后自主学习、不断探索和成长,这样才叫自进化AI手机” ,方飞在圆桌论坛上的这一观点,直指行业竞争的关键,当 AI 功能成为手机标配时,“能否进化” 才是拉开差距的核心。
“原生AI手机其实是和用户在一起的,我们认为未来的自进化要包括不断去理解用户的场景,去学习用户、不断成长。成为一个真正理解你的智慧化伙伴。”她表示。
方飞在论坛上透露了一组关键数据:“几个月前,我们支持的智能体场景可能就几百个,但现在已经可以支持 3000 个。” 这背后正是荣耀 AI 技术的 “自进化属性”, 它能在遇到问题后自主学习、不断探索,甚至通过 “MagicOS 月月焕新计划” 吸收用户反馈,实现 OTA 月度迭代。
这种越用越懂你的特性,让 Magic8 系列跳出了 “出厂即定型” 的行业惯性,成为一个持续成长的 “生命体”。
而支撑这份自进化能力的,是荣耀构建的三层技术护城河:其一,端云协同的魔法大模型 3.0,具备比肩行业顶尖水平的多模态理解与任务规划能力,还拿到了中国信通院 L3 级卓越型认证,可自主处理 “跨场景任务调度” 等复杂需求;其二,开源的 MagicGUI 多模态感知大模型,以 70 亿参数规模支撑底层 AI 智能体的感知与执行能力,不仅为荣耀生态伙伴提供了技术底座,更通过全球开发者的共创丰富了 AI 场景;其三,HONOR AI Connect 平台,作为荣耀 “1×3×N” 生态战略的核心基座,可灵活调度通用模型与垂域模型,将 AI 感知、计算和连接能力开放给海量合作伙伴。

所以,真正的 AI 手机与仅具备若干AI功能的手机,根本区别就在于自进化能力。传统手机的 AI 功能是 “固定的”,比如出厂时支持 10 项 AI 功能,两年后依然是 10 项;但荣耀的 AI 手机是 “生长的”,它能通过学习用户习惯、整合生态资源,持续拓展能力边界,这种 “生命力”,才是 “AI Native (原生)手机” 的核心定义。
多模态交互,解锁手机的 “未来形态”
当 AI 具备自进化的大脑,手机的身体形态也将被重新定义。 方飞在圆桌论坛上提到的 Robot Phone,让行业看到了AI 终端的未来可能,打破现有手机的形态限制,让设备以更自由的方式感知世界、与人交互。
在荣耀的构想中,传统手机依赖 “屏幕触控+语音指令” 的交互模式,已无法满足 AI 时代的需求。因此,Magic8 系列不仅新增了独立 AI 按键,长按即可唤醒 YOYO 进行视频通话式交互;更在 Robot Phone 的探索中,尝试赋予设备 “具身形象”:通过可转动的摄像头实现全视野感知,利用多模态人机交互能力完成情感层面的交流,甚至通过 UWB 芯片实现毫米级空间定位,让隔空操作成为常态。方飞在论坛上解释道:“我们认为智慧化能力应该打破现有手机的形态限制,让设备能更好地感知世界,以更自由的方式与人交流互动。”
这种形态突破,并非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基于荣耀已落地的技术实践,Magic8 Pro 搭载的2亿像素超夜神长焦,配合 AiMAGE 影像引擎的 8000 万次/秒推理速度,让手机能 “看懂” 复杂光影,实现夜景噪点减少 40%;通过超声波指纹和 3D 人脸识别,设备可 “感知” 用户身份,自动解锁并同步个性化设置;与海尔等生态伙伴合作后,手机还能 “联动” 全屋智能设备,成为 “人车家” 无缝体验的中枢。
多模态交互的终极目标,是让手机从 “孤立的硬件” 变成 “可调用周遭智能的神经中枢”。比如用户坐进汽车时,手机可自动将导航、音乐同步到车机;回到家后,YOYO 能根据用户情绪调整灯光色温、播放舒缓音乐。这种 “服务随人流转” 的体验,正是自进化 AI 能力与多模态形态结合的产物。
结语:从 “工具” 到 “伙伴”,AI 重构手机本质
“让荣耀成为大家生态的绿洲,能够开放、共创、共享,打造以人为中心、让人的生活更加美好的生态体系和服务体验。” 方飞在圆桌论坛结尾的这句话,勾勒出荣耀 AI 战略的终极愿景,AI 不仅是技术,更是重构人机关系的纽带。
当行业还在纠结 “AI 能做什么” 时,荣耀已通过 Magic8 系列给出了 “AI 该成为什么” 的答案:它不该是被动响应的工具,而应是主动理解的伙伴;不该是出厂即定型的硬件,而应是持续进化的生命体。
从 Magic8 系列的 “自进化 AI 原生手机” 到 Robot Phone 的未来探索,荣耀正在用实践证明,AI 重构的不只是手机的功能,更是手机的本质,当设备能与用户共同成长时,手机这一形态的边界,也将被重新定义。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