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联合安排答记者问,披露了中美经贸团队通过吉隆坡磋商达成的成果共识。
在中美双方达成的共识当中,就包括了美国对其出口管制的50%股权穿透规则暂停实施一年。
由于该规则似乎是导致荷兰政府宣布强行接管闻泰科技全资子公司安世半导体一大关键原因,那么随着安世半导体被美国出口管制危机的暂时解除,闻泰科技对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能否拿回呢?暂停一年时间,是巧合还是预谋?
当地时间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发布了最新的出口管制50%股权穿透规则。
该新规认定,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entity list)的公司,其持股50%及以上的子公司也将受到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限制。
由于闻泰科技在2024年12月2日就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这也意味着安世半导体作为其全资子公司也将在该规则正式生效后,就会受到美国最新的出口管制政策的影响。
紧接着,在荷兰当地时间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部就下达了部长令,要求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及其下属所有子公司、分公司、办事处等全球30个主体对其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等不得进行任何调整,有效期为一年。
随后在荷兰时间2025年10月7日下午,荷兰企业法庭裁决:
(1) 暂停张学政在安世半导体控股的非执行董事和安世半导体的执行董事职务;
(2) 任命一位独立于安世的企业法庭指派的外籍人士担任安世半导体控股及安世半导体的非执行董事,拥有决定性投票权;同时裁定,该董事有权独立代表安世半导体控股及安世半导体;
(3) 将安世半导体的所有股份(减去一股)出于管理目的托管给稍后指定并公布的人员。
至此,闻泰科技在安世中方管理人员职务被暂停,闻泰科技在安世的投票权和股权均被冻结,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等不得进行任何调整,闻泰科技彻底失去了对于安世的控制权。
虽然荷兰政府方面一直强调接管安世半导体是由于“公司治理问题”,否认是因为受到了美国方面的压力,但是从该事件所发生的时间点上来看,与美国方面出台出口管制50%股权穿透规则的节奏高度一致。
更为有意思的是,荷兰经济事务部针对安世半导体的部长令的期限是1年,而此次美国在与中国经贸会谈后,对于出口管制政策50%股权穿透规则的暂停期限也是1年。这是一种巧合、还是预谋?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美国在9月29日出台出口管制50%股权穿透规则的根本原因应该就是为了中美经贸谈判创造筹码。但是,美国方面仍然需要顾及到荷兰等盟友的利益。
因此,芯智讯猜测,美国在正式出台出口管制50%股权穿透规则之前就已经与荷兰政府方面进行了商讨,并且甚至可能已经向其透露,该规则在接下来的中美经贸谈判中会被当做“让利”的筹码,即会被暂停一年实施,所以不会对安世半导体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在此背景之下,叠加荷兰政府近年来一直在谋划让安世半导体重新成为一家真正的欧洲公司(详见芯智讯此前报道《荷兰“强抢”安世内幕曝光:已谋划数年之久!》),所以才有了下达部长令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事件,而且有效期也被设定为一年。
这或许也可以被视为,荷兰此举是对美国政策的高度跟随的佐证。
安世控制权问题如何解决?
正如芯智讯在此前文章《闻泰安世资产冻结事件解析与应对》当中所指出的,美国“出口管制50%股权穿透规则”是推动荷兰政府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一大关键诱因。
而荷兰政府方面的操作也比较聪明,其一开始就是以“公司治理问题”为由来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而非“避免安世半导体被美国出口管制”为由。
一方面可以说与“政治因素”、“美国政府方面压力”无关;另一方面很可能也正是因为其已经知道该规则接下来会被暂停1年。如果用了这个理由,那么当该理由被消除或暂时消除后,继续控制安世半导体就站不住脚了。
那么接下来,中荷双方关于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问题如何解决呢?
芯智讯还是维持之前的观点,当美国“出口管制50%股权穿透规则”这个关键影响因素被消除(安世半导体不再受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影响),那么荷兰政府方面就没有合理的理由来强制要求闻泰科技出售安世半导体50%以上的股权。闻泰科技对于安世半导体的控股权有望获得保留。
但是,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荷兰政府与荷兰安世管理层近年来一直在谋求让安世半导体重新成为一家真正的欧洲公司。(比如,希望降低中国 母公司闻泰科技对于安世半导体的影响力,计划设立一个监事会来监督荷闻泰科技的对安世半导体的决策。除此之外,还计划通过让新的西方国家的股东加入,并最终推动将该公司的独立上市。)
因此,荷兰政府方面可能依然会希望借机推动这些其已经谋划了数年的计划的实施。
如果这些计划被实施,那么闻泰科技对于安世半导体的控制力相比之前将会进一步被削弱,并且还需要释放部分安世半导体的股权(比如,让安世半导体在欧洲或美国IPO,引入欧美的外部投资者)。
由于中国市场目前是安世半导体全球最大的市场(闻泰公布的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中国市场收入占安世半导体全球总收入的 49.29%),并且安世半导体约70%的封测产能都是在中国东莞工厂,这也使得安世半导体不可能放弃中国市场。这一点荷兰安世半导体方面此前也有公开表态。
所以,安世半导体控制权问题的解决,最终依然需要依靠中荷双方通过谈判来解决。因此,中荷双方要想在谈判中获得对自己有利的局面,就必须在此之前争取到足够多的筹码。
因此,我们就看到了在荷兰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之后,中方所施行的一系列的反制措施:
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通知,禁止安世半导体中国及其分包商出口在中国制造的特定成品元器件和子组件。
10月19日,中国安世就曾发布声明称,有权拒绝执行荷兰总部指令而不构成违反工作纪律或者法律规定。
10月23日,中国安世再度发布声明,公开拒绝了荷兰总部关于解雇销售市场部副总裁张秋明(John Chang)的决定,并表示此举不符合中国安世的公司章程以及中国的《劳动合同法》,因此不具备法律效力。
同时,中国安世强调:“中国安世所有业务活动、生产运营及对外合作均在法律制度框架下有序、正常开展,不受任何外部单方面决定的影响。我们完全有能力确保业务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据知情人士消息,中国安世已于10月23日恢复了对国内市场的供应,但是所有交易需以人民币结算,而此前则使用美元结算。
10月30日晚间,闻泰科技发布公告,聘任上市公司副总裁职务、安世半导体CEO办公室首席事务官沈新佳为公司总裁。
值得注意的是,沈新佳是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学士,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硕士,持有中国法律职业资格。拥有15年以上外企及上市公司法律顾问经验,精通公司治理、合规风控、并购重组及跨境交易。
显然,接下来闻泰科技可能将会针对荷兰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的决定在法律层面发起攻势。
10月31日,据彭博社报道,闻泰科技在最新发布的一份电子邮件中表示,任何重启安世半导体从中国出口的协议,都必须包括恢复安世半导体前任首席执行官张学政的职位,撤回对张学政的指控。
同时,闻泰科技也否认并驳斥了荷兰方面的关于所谓“技术转让”、“技术窃取”的各种指控。
而对于中国方面的反制,荷兰安世方面也是动作频频,除了前面所提到的要求解除中国安世高管的职务以外,安世半导体临时首席执行官的Stefan Tilger在10月22日左右还发函警告其欧洲客户,不要使用中国安世制造的芯片,称其并非采用标准材料制成,或不符合质量标准。他还表示,“我们强烈建议不要接收或使用此类组件。”
10月31日,据路透社的最新报道,安世半导体临时首席执行官Stefan Tilger于10月29日再度向客户发函,称其已于10月26日对安世位于中国东莞市的封测厂实施了暂停晶圆供应,称这是“当地管理层最近未能遵守商定的合同付款条款的直接后果”。
“除非这些合同义务得到充分履行,否则我们无法恢复向该工厂供应晶圆。安世半导体正在开发替代解决方案,以确保继续向我们的客户供应晶圆。”Stefan Tilger写道。
说实话,荷兰安世暂停向中国安世供应晶圆这一招确实够狠,因为中国安世封测厂如果没有荷兰安世供应的晶圆,工厂恐将逐步陷入停产。
因为安世半导体相关产品的研发和晶圆制造都在国外,只有封测是在国内,而国内封测厂过去也一直依赖于安世半导体在中国境外制造的晶圆的供应。
即便闻泰科技想要推动供应链本地化,比如找国内其他晶圆厂代工,但是如果没有相关产品的设计资料在手,也难以实现。即便有技术资料、国内也有厂商能够代工晶圆,这后面还涉及到产品认证(特别是车规级认证)及客户是否认可等方面的问题。
但是,荷兰安世此举也将进一步加剧安客户缺货的问题,因为荷兰安世的客户也包括欧美汽车零部件和整机厂商在中国的子公司或合资公司。这是一记伤人伤己的“七伤拳”。
而中荷关于安世控制权的争夺的持续升级,也彻底扰乱了全球汽车芯片供应链。
最近因为安世芯片缺货问题而焦头烂额的美日德的车企估计又要骂娘了:“你们安世内斗,结果我们成了你们不惜一切的‘代价’。”
对应的,如果安世控制权问题不尽快解决,这些客户必然会全面转向替代方案,届时荷兰安世和中国安世将面临双输局面。
对此,芯智讯相信,随着中美经贸谈判的阶段性成果落实,美国“出口管制50%股权穿透规则”的暂停,安世半导体面临的最核心的“出口管制”威胁的消除,中荷双方关于安世半导体控制权问题的解决也即将摆上台面。
而最新的报道也显示,有知情人士透露,美国白宫即将宣布,几周前暂停出货并可能扰乱全球汽车生产的荷兰半导体公司将根据中美领导人会谈期间达成的框架协议恢复芯片供应。
11月1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安世半导体相关问题应询答记者问也表示,“我们将综合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那么对应的,荷兰方面是否也应该要恢复对中国工厂的晶圆供应,并考虑尽快将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归还给闻泰科技?
如果中美此次的经贸谈判已经谈妥了关于安世控制权问题的解决方案,那么这也进一步反映了,荷兰政府对安世半导体的接管,是美国为对中国经贸谈判所布局的一枚的棋子。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