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问2025年最火的梗是什么,那肯定少不了这只名为耄耋的圆头橘猫。
或许多年以后,当声优Machico得知那场席卷整个中文互联网的文化风潮时,她也会想起两坤年以前,在录音棚唱出“哈基米南北路多”那个遥远的下午。

而就在上周,这个哈基米的梗,终于被资本做局了。
如你所见,九阳的哈基米南北绿豆浆爆火之后,抖音上九阳直播间直接干超了20万单,现在所有的产能都用光了,预售期都排到了明年,甚至隔壁的九阳股份,这几天都给干出来几个涨停。
要不是编辑部同事手速快,真就抢不到了

但这还没完,眼看九阳吃尽了版本红利,其他厂商也按耐不住,纷纷加入。
有人做起了哈基米南北绿豆包,有人做起了哈基米南北绿豆糕,还有南北绿豆的酸奶,文创周边。

老牌国货这边也是抓住了流量密码,伟龙饼干整了个哈基米南北绿豆饼,光头娃要整南北绿豆葱,蜂花也想整个南北绿豆味的洗发水,还有的厂商另辟蹊径,决定跟奶龙联名推出哈呀库奶龙蛋糕,
好好好,都把哈基米当抖 + 用呢是吧?

不仅食品厂商在玩梗,甚至连漫步者耳机也跟着下场。
能想出曼波者耳机这个词,漫步者家里也是请了哈基高了。

但也同样是因为商业化出圈,也有一些网友觉得,当一个梗被大规模商业化时,就意味着它离“死亡”,也就不远了。

可能在一些差友的印象中,哈基米还是萌宠的意思,不过这已经是几个版本之前的事了。现在这个哈基米梗已经发展的极为庞杂,要详细了解只能参见相关的编年史视频。
咱这里就长话短说,最早的“哈基米”(hachimi)是日语“蜂蜜水”的音译,出自动漫《赛马娘》的一段哼唱,然后被国内网友二次创作,就成了各种猫咪视频的标配BGM。
另一边,《赛马娘》里一个Q版形象,因为洗脑的“曼波”口音,又被全民制作人用AI翻唱各种歌曲,形成了船新版本的活全家音乐,空前的热度开始接连血洗各个平台。
来源:一根华仔《孤高曼波》

但真正让这个梗再次裂变的,是一只流浪橘猫半夜闯入博主家的视频。这只在博古架上哈气的橘猫一夜之间火遍了萌物圈,被网友戏称为“圆头耄耋”(猫爹)。
随后网友二创的耄耋表情包因为过于魔性,甚至有点难绷而再次爆火,于是当耄耋视频开始配上哈基米音乐时,世界线收束了。
哈基米这个最初指代蜂蜜水的词,经历了不断的解构重组,成了一场网络文化奇观,几乎所有的概念都可以被哈基米解构,这种无意义和荒诞席卷了所有的亚文化圈子,甚至一些官媒也引用网友制作的哈基米表情包当作视频封面。

而这场狂欢的下一个主角就是九阳豆浆。
一个由网友创造出来的亚文化热梗,居然被一个正经商家印在了包装袋上,还卖爆了,这打响了哈基米商业化的第一枪。
随后的各个厂商也轮番下场,商业化把哈基米热度又带到了新高度,好好好,耄耋这下真的是被资本做局了。

实际上,九阳的成功从大背景上来看,倒也不是偶然,说白了是商业世界对注意力经济(attention economy)的一次新演练。
因为在目前这个时代,注意力本身就是一种核心资产。
毕竟现在大家都不看电视了,再加上各个平台的信息茧房,能实现病毒式传播的,早就不再是某个面生的流量明星,而是网友们共同创造出来的网络符号,就比如哈基米叮咚鸡小黑子啥的。
你别不信,要不是这些玩意儿太火了,老师和家长们也不会在网上焦虑,说家里的小孩天天玩烂梗不学好。

但商业世界看到的,却是另一面。
正所谓《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网梗对全民注意力的吸引,就使得一个成功的网梗营销,不仅能用极低的成本实现病毒式传播,还能瞬间拉近跟年轻人的距离,甚至创造出新的消费理由。
法兰西有个正白旗哲学家叫勒内·基拉尔,他说我们之所以想要一样东西,是因为看见别人想要它(模仿欲望)。消费者抢购哈基米豆浆,买的也是这场网络狂欢的参与感,也就是情绪价值和社交货币。

与之有点类似的,还有前段时间暴涨暴跌的Meme币,这玩意本身发币是没成本的,但是只要梗火了它就涨。换句话说,有些东西火不火,甚至跟它本身好不好用没关系,只跟它"好不好玩"、“能不能被拿来造梗"有关系(也就是可模因性,Memeability)。
但也应那句老话, 哪有赌徒天天输,哪有小孩DAYDAY哭。
不是所有人都天生有梗,盯上玩梗经济的商家其实也得小心,当你选择整活的时候,你也可能因为没活而现个大眼。
就像品客薯片,其实比九阳更早盯上了哈基米。
今年4月份,他们就发现自家Logo有点像耄耋,然后就发了个联动视频。结果因为耄耋原视频曾被一些人质疑有“虐猫”嫌疑,品客的评论区直接被爱猫人士冲了。官方不到两天就删视频、道歉、关评论,光速切割。

在国外,索尼有部电影叫《莫比亚斯》,口碑票房双双扑街,相当于国外的《逐梦演艺圈》。但因为烂得太有槽点,在网上被网友疯狂玩梗嘲讽,热度居高不下。
结果索尼的管理层一看,热度这么高,也不分是真爱粉还是串子,就决定重新上映,结果就跟纱布擦屁股似的,拉了一手大的。
这种行为就是把串子反讽的流量,当成了购买意愿。自己都不知道这是个啥梗就硬蹭,最终结局只能是人厌狗嫌。
所以说,跟品客相比,九阳这波属实是高风险操作。他聪明就聪明在蹭了“哈基米”的热度,但在产品形象上,却避开了有争议的圆头耄耋,而是用了自己公司养的猫作为形象,试图规避哈基米这个超级混沌带来的风险。

不过,虽然它赌赢了,但这种成功充满了偶然性,几乎没法长期持续。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一个梗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交属性,是找到同类的身份象征。但当它被印在每个超市的豆浆袋上时,它就它就变成了路人皆知的大白话,没意思了,好无聊好无趣。
原来的核心玩家会立刻抛弃它,去寻找下一个文化符号,就比如丁真音乐之后的哈基米,哈基米音乐之后的大东北金曲。长江后浪推前浪,全民制作人永不眠。

另一方面,年轻人喜欢玩梗,也是一种对主流话语的解构和反叛。
但当商业社会或者其他主流声音,都开始追同一个热门梗时,它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从爆红到饱和,再到过气烂梗的全过程。
就像这个梗上了一次春晚一样,在年三十儿盖上了坟头最后一块砖,还得给人家包顿饺子。
所以九阳的成功,更像是一个时代交替的样本,既证明了网梗里藏着泼天的富贵,也暴露了这种富贵是多么脆弱和危险。

实际上,这个时代真正牛逼的品牌营销,已经不满足于"借梗"了,人家在玩更高级的"造梗"和“融梗”。在一切无意义的时代,唯一剩下的真实,就是对自己意图的彻底坦诚。
它们不再假装是你的朋友,而是直接摊牌,我就是个打广告的,但我能把自己变成一个梗让你玩,比如进不了沪市的蜜雪冰城雪王;或者干脆拥抱混乱,承认自己是个“逆子",就像天天跟用户对着干的多邻国那只绿鸟。
商业营销,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更稳定的传播核心上,而且在玩梗之外,这些品牌还要有产品力来支撑起来自己的口碑。

而那些纯粹的、缺乏根基的网络梗,比如意大利脑腐、表情包,虽然也能火爆一时,但其商业价值的生命周期,其实还是短暂的。
更别说对于一些高端品牌,或者注重专业形象的科技公司来说,过度玩梗,很容易让品牌形象变得廉价。短期的流量是有了,但长期的品牌形象反而变得模糊。
九阳,这次率先吃到了群众梗商业化的巨大红利。它的成功也会激励其他品牌,更激进、更深入地去挖掘网络文化中的矿藏。
而资本,已经在盯着下一个可能爆火的耄耋了。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