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随航天员一同进入太空实验室的,还有一批神秘的“乘客”,其中之一就是拥有超级再生能力的涡虫(Planarians)。
图源:央视新闻
自 18 世纪科学家发现“被切成两段的涡虫能长成两只”后,这种软趴趴的小生物就成了恐怖片导演的噩梦素材——毕竟谁能接受一个杀不死的反派?
图源:diark.org
在科幻作品里,它们常被塑造成“宇宙级再生怪物”,仿佛下一秒就要吞噬整个星球。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个"刀下不死"的再生王者。
认识涡虫:地球上的“再生大师”
虽然名字带“虫”,涡虫和我们常见的昆虫关系较远。
它属于无脊椎动物,和臭名昭著的吸虫和绦虫亲缘关系近,同属于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统称扁虫。
从左至右:涡虫、吸虫、绦虫 图源:iStock
不过别紧张,绝大多数涡虫都是吃腐肉或小型生物的“老实虫”,不像那些“坏亲戚”一样搞人体寄生。
涡虫是动物界的“古早代表”之一,最早的涡虫化石可以追溯到 5.2 亿年前——比恐龙还早了整整 4 亿年!
作为最早出现的三胚层动物(在身体的外层和内层细胞之间,多出了一层“中胚层”),它的身体结构还挺讲究的:
·身体两侧对称,有明确的头尾方向,背中央通常扁平;
· 头部有两个眼点,虽然看不清东西,但能感光;
· 有负责“嗅觉和味觉”的耳突;
· 腹面长满纤毛,靠纤毛波浪式蠕行,通过纤毛窝感受化学刺激;
· 有口无肛。口长在身体中部稍后处的腹中央,连着咽囊,囊里有个肌肉质的“咽管”,其前端是一个喇叭状的口,可以将猎物生吞活咽;
涡虫形态模式图图源:Ronald Sluys & Marta Riutort, in Rink, 2018
· 没有特殊的呼吸和循环器官,依靠体表扩散作用进行气体交换,借网状的实质组织增加表面积,由其中的液体运送和扩散新陈代谢的产物;
·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具有形态多样的生殖系统。如雄性交配器官的硬化部分,会形成不同形状和复杂程度的管状结构。
三角涡虫Dugesia gonocephala生殖系统3D重建 图源:Ronald Sluys & Marta Riutort, in Rink, 2018
能够交配并实现体内受精,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涡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陆地、海洋和淡水中,包括洞穴环境。
水生涡虫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大多生活在洁净富氧的淡水或海水中,以蠕虫、小型甲壳动物和昆虫为食;在山区潮湿的林地上,偶尔会发现蠕行的陆生涡虫。
溪石上的三角涡虫Dugesia sp.谭江丽 摄于秦岭
某陆生涡虫谭江丽 摄于南岭
关于涡虫的最早系统记载,可以追溯到我国唐朝。唐朝学者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提到了一种叫“度古”的生物,俗称“土蛊”,被认为是今天所说的笄蛭涡虫(Bipalium sp.)。
笈蛭涡虫Bipalium sp. 谭江丽 摄于秦岭
截至目前,全球已知的涡虫种类约有 5800 种。在我国,报道了 2 个亚门、7 个目、26 个科、44 个属,共计 131 种/亚种。
图源:见水印
涡虫的再生能力能有多强?
涡虫是目前世界上再生能力最强的生物之一。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它几乎无敌的再生本领。早在 19 世纪,约翰·达利尔(John Graham Dalyell)通过各种切割实验,发现涡虫确实是“刀锋下永生的生物”。不管研究者怎么切割它们的身体或是器官,被切碎的每个部分都能够重新再生出一个新的身体。形象地说,就是将涡虫千刀万剐,只需要 10 天,它的身体碎片就能再生出完整的个体。
涡虫被切成多段后再生|图源:Bio Science
2 周内完成再生|图源:extremetech
到了 20 世纪,遗传学家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进一步发现:涡虫再生时,有的组织是在伤口处新长出来的,有些却是由体内原有的部分转化而来。最令人惊讶的是:2013 年,詹姆斯·麦康奈尔(James Vernon McConnell)在涡虫切块实验中发现,被切头的涡虫长出新头后,竟然还记得迷宫的路线。再生时能保留记忆!
再生的秘密:涡虫是一台行走的"干细胞工厂"↓↓↓↓
1962 年,科学家用 X 射线消除了涡虫的干细胞,结果发现涡虫因此丧失了再生能力。而移植单个的成体干细胞,就能挽救涡虫的再生能力。也就是说,干细胞才是涡虫强大再生能力的主要细胞来源。
这种干细胞遍布涡虫的整个身体,占据了它 25%~30% 的细胞数量,能够在涡虫体内迁移、增殖和分化。因此只要任何一个身体部分内拥有这个特殊的干细胞,就能拥有再生的能力。
那么,涡虫干细胞有什么特点呢?
01. 多样性
干细胞被移植到涡虫体内,可以进一步分化成为多种谱系的组织细胞。它们在形态上非常接近于胚胎干细胞,具有很高的核质比。
02. 组织缺失反应
当组织受损时,干细胞会大量增殖,并快速移动到伤口附近,然后分化成需要的组织细胞。
03. 异质性
看似相同的干细胞,其实“性格”各不相同。如:有的更容易变成血液细胞,有的更擅长修复,还有的生长速度特别快。
问题来了:干细胞在再生过程中,怎么知道自己该变成什么类型的细胞?
答案是——涡虫的“基因 GPS”。
在涡虫体内,存在一些区域性表达的位置控制基因:有些在头部高表达,有些在躯干高表达,还有些则是在尾部高表达。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基因通常是在涡虫的肌肉细胞中表达。
一旦身体受伤,这些基因会在数小时内启动,通过信号指令告诉干细胞:“你现在在头部,快变成眼睛!”或“你在尾巴,得长出尾巴来!”它们就像一个 GPS 基因导航系统,告诉干细胞,你现在在哪里,应该变成什么样的细胞。
为什么带涡虫上太空?它有什么任务?
选择涡虫上太空,是因为它符合太空实验的“三好学生”标准。
01. 极端环境生存专家
耐饿(可绝食 1 年不死)
抗辐射(比人类强 100 倍)
微重力下仍保持活跃
02. 再生时间短
从受伤到完全再生仅需 10 天(小鼠需数月,人类需数年),完美匹配空间站短期任务周期。
03. 人类健康“替身”
科学家发现了涡虫的抗衰老密码,某些种类(如 Schmidtea mediterranea)端粒酶活性极高,几乎不衰老。基因序列比对显示,涡虫 70% 基因与人类同源,关键干细胞调控通路(如 PI3K/AKT)与哺乳动物高度相似。
本次是涡虫首次随中国空间站开展实验,科学家希望借此探究太空环境对其再生与行为的影响,拓展抗衰研究新思路。
下一次当你看到溪石上扭动的涡虫时,别忘了这个 5.2 亿岁的古老生命,正在太空为人类探索再生医学的终极答案。或许有一天,宇航员在火星受伤时,激活的会是来自涡虫的“不死基因”。
参考文献
[1]刘凌云,郑光美. 2009. 普通动物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黄小娟,等. 2024. 中国涡虫的分类概况及分科检索表. 四川动物, 43 (4): 470-480.
[3]Rink, J.C. 2018. Planarian regeneration: methods and protocols. New York:Humana Press
[4]西北大学省级线上课程《秦岭生物趣谈》https://coursehome.zhihuishu.com/courseHome/100012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