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 “自动弹射”争议发酵!涉事方最新回应来了:不安全不弹射
近日,一段关于汽车电池“自动弹射”的测试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
视频中,一辆贴有“中国碰撞维修中心”标识的汽车正在进行演示,据介绍,这项技术可在电池出现热失控时,于 1 秒内将电池弹出车身,实现车电分离。其弹射机构采用与汽车安全气囊相同的气体发生器提供动力,能将电池抛至车身外 3-6 米的安全区域。
然而,视频曝光后,大量网友对该技术的安全性提出质疑,担忧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引发新的风险。
比如在高速公路行驶中突发电池热失控,弹射的电池能否精准落在安全区域?会不会对后方车辆、行人造成二次伤害?再比如车辆感知系统、定位系统等多模块的协同判定是否绝对精准?是否存在误触发或漏触发的情况?
同样引发关注的是,视频信息称 “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 与均胜电子联合推出了这项自动电池弹射技术。而面对这一传闻,均胜电子迅速向外界作出回应,明确表示与 “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 不存在任何合作开发协议,直接撇清了与该技术的关联。
就在均胜电子回应后,昨日晚间,一位自称是电池弹射技术经历者的 “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 工作人员发布视频,对相关争议进行了详细解释。
他透露,这项技术的最初研发出发点并非应对电池热失控,而是为了探索侧插式换电的补能方式,即从车辆右侧底部完成电池的拔插更换,旨在为新能源车用户提供更便捷、更快速的补能选择。
在研发侧插式换电技术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在特定的结构设计下,电池具备了主动脱离车身的可能性。基于这一发现,团队进而思考:若在电池发生热失控等极端情况时,能否通过弹出电池的方式,避免车辆整体遭受更大范围的损伤?由此,便开启了电池弹射功能的测试。
针对网友最关心的安全性问题,该工作人员特别强调,视频中展示的弹射画面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会触发,而是存在明确的技术限制。在技术开发初期,团队就确立了 “不安全不弹射” 的核心原则,并且在系统中预留了接入车辆感知系统、定位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等多个模块的接口。只有当这些系统综合判定当前环境安全(如无密集人群、非人车混行路段等)时,电池弹射机制才会被激活;若处于密集环境、人车混行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景,弹射功能绝对不会启动。
同时,他也坦诚表示,这项技术目前仍处于测试阶段,距离真正实现产品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次测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探索新能源车未来在安全机制上的更多可能性。
在他个人看来,技术创新在初期往往伴随着稚嫩与不完美,甚至可能被外界视为 “不靠谱”,但纵观科技发展历程,许多如今成熟的技术,都经历过这样的探索阶段。而通过这次实验,他最深的感受是,“安全” 始终是所有用户关注的底线,任何技术创新都不能脱离这一核心前提。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电池自动弹射” 技术的出现,本质上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应对电池安全痛点的一次积极尝试,这点值得肯定。但不可忽视的是,网友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新技术在创新探索的同时,更需要平衡安全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