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 11 月 12 日 8 时开始,地球出现磁暴过程。磁暴的发生,会伴随着极光的出现,从 12 日开始的未来三天,我国北方一些地区都有机会看到极光。
先来欣赏下 12 日晚,网友们拍下的美丽极光吧!

王可摄于新西兰皇后镇,摄影时间 2025 年 11 月 12 日 22:35 左右

王可摄于新西兰皇后镇,摄影时间 2025 年 11 月 12 日 22:35 左右

网友韩路昨夜在北京北部拍下的极光

摄影师戴建峰拍下呼伦贝尔的绝美极光

摄影师戴建峰拍下呼伦贝尔的绝美极光
极光和地磁暴有什么关系?
极光是一类发光的空间天气现象。
大量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也称作太阳风)在进入地球磁场后,多数被磁力线集中偏转到磁极周边并沉降,当它们与高层大气(100 千米或以上)的分子或原子碰撞后,大气分子或原子获得能量而被激发或被电,当这些分子或原子回复到初始基态或复合为中性粒子时,部分释放的能量会以可见光形式发出。
由于当前磁极也均位于地理上的南北两极附近,因而这类发光现象集中在高纬度地区(尤其是环绕磁极的“磁纬度”较高地区,这里也被称作极光带),极光也因此得名。

太阳高能粒子流(太阳风)对地球周边区域/地磁场相互作用的示意图
而这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主要起源自太阳大气最外层——日冕层。
通常情况下,这些带电粒子被封闭的太阳磁场所束缚,难以成规模地逃离,但有两类情况下,它们会顺利喷薄而出:
一是日冕存在较稳定(持续数日)的特定结构,如冕洞这类温度较低、磁场线较为开放的结构,带电粒子流会在这里成功逃脱太阳磁场束缚,形成冕洞高速流;
而比其更为剧烈的,则是强烈太阳活动(包括但不限于耀斑爆发)引发的异常磁场扰动,导致磁力线出现局部开放,此时这些“磁场缺口”处更容易出现带电粒子流的快速喷薄而出,并形成日冕物质抛射(CME)事件——后者往往会引发更显著地球磁场全球性剧烈扰动现象,一般称作为地磁暴。

当前太阳的远紫外线波段影像图。图中右下部分的暗色区域正是温度较低、磁力线较为开放的冕洞,它对高能带电粒子流的产生和最近的地磁暴与极光活动有一定贡献。图片来源:美国航天局(NASA)下属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
地磁暴除了直接反映地磁场的剧烈扰动,也代表着高能粒子流冲击地球高层大气。当出现这种大型的地磁暴时,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2024 年 5 月 10 日发生的一次地磁暴,可能会给我们一些答案。
一次观测最完整、影响最广泛的太阳风暴事件
2024 年 5 月 10 日,太阳释放出的一团炽热粒子云撞向地球。这不是它第一次发火,但这一次,我们正好在“演习”。
就在这场风暴爆发的前几天,NASA 联合 30 多个政府机构,正在模拟一场地磁危机的演练。他们的任务是,进行这样一场测试:如果太阳真的来一发,我们能否应对?
预案刚推演到一半,一位空间天气专家打断了讨论:“对不起,我们得暂停——太阳风暴真的来了。”
这不是巧合。太阳正进入一个活跃期。但没人想到,这场风暴会成为人类有记录以来,观测最完整、影响最广泛的一次太阳风暴事件。
最先受到影响的是农场主
2024 年 5 月 10 日的这场风暴到达地球后,最先受到影响的,并不是卫星,而是农场主。
在美国中西部,一些农用拖拉机配备了 GPS 自动导航系统。风暴干扰了导航信号,导致这些机器偏离既定路径,直接耽误了春季播种。
据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的农业经济学家特里·格里芬估算,受影响的农场每家平均损失约 1.7 万美元。
“他们不会因此破产”他说,“但他们会记住那一周。”
风暴带来的,不仅是数字上的损失。它开始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系统里,撕开一条条缝。
大气膨胀,卫星挣扎
2024 年这场风暴的源头,是一个活跃太阳区域连续释放出多次日冕物质抛射(CME),最终合并成一个超大规模的“粒子云”,撞击地球磁场。
被撞击后的高层大气(热成层)像被鼓风机吹胀的帐篷一样升温膨胀。在 160 公里高空,温度从平时的 650℃ 上升到 1400℃ 以上,原本稀薄的大气变得厚实,对卫星产生了更大的阻力。
NASA 的 ICESat-2 卫星因此失速,进入了安全模式;另一颗小型科学卫星 CIRBE,则在几个月后提前坠入大气烧毁。
更多卫星不得不使用额外动力维持轨道,其中包括欧空局的哨兵系列卫星,甚至要调整轨道避开空间垃圾。
一场看不见的太空风,正在逼近每一颗绕地运行的机械。
磁场扭曲、电子激增
与此同时,风暴也扰动了地球的磁场结构。NASA 的 MMS 和 THEMIS-ARTEMIS 探测器记录下巨大的粒子波动与翻卷的磁力线,这不是平常的小骚动,而是 20 年来最大规模的磁层电流变化。
科学家惊讶地发现,这次风暴还临时“制造”了两条额外的辐射带,它们夹在地球的两个永久性范艾伦辐射带之间。其中一条含有大量高能质子,这是此前从未见过的组合。
对于靠近赤道发射的火箭、在高轨道运行的通信卫星,乃至未来准备前往月球与火星的宇航员而言,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重新评估路径、屏蔽与风险。
太空,不再只是轨道的几何问题,而是变成了一场复杂的辐射棋局。
紫红色极光熟悉现象的陌生面孔
如果说科技系统的损伤是科学家的关注重点,那么极光的变化,则吸引了普通人的目光。
2024 年的这场风暴点燃了全球的夜空。从澳大利亚到南欧、从美国南部到日本和中国,人们拍下了惊艳的光带。但在日本,研究人员注意到一种异常——极光呈现出罕见的紫红色。
他们研究了上百张照片,分析高度与光谱,发现这种颜色可能是高达 960 公里高处的氧分子与氮分子共同发光的结果,比通常红色极光的高度还高了 200 多公里。
NASA 的科学家约什·佩蒂特说:“这是一种特殊的条件造成的现象,它需要风暴的能量、热成层的扩张,以及大气成分的变化共同出现。”
极光不只是美丽的光舞,有时它也在告诉我们:大气正在经历一些不寻常的事。
火星上的影响
在 2024 年的这场风暴绕过地球几天后,那片太阳活跃区继续释放粒子云,这一次,它的方向指向了火星。
NASA 的 MAVEN 探测器观测到火星整个夜半球被紫色极光覆盖。它的紫外成像仪甚至被强烈信号“灌满”,一度无法正常工作。
与此同时,NASA 好奇号火星车的导航相机拍到图像中出现了“雪花噪点”——那是高能粒子干扰相机传感器的痕迹。
更令人震惊的是,辐射探测仪记录到自 2012 年以来的最高辐射水平。
如果那时有宇航员在火星表面,没有防护的话,他们将在短短数分钟内遭受一次严重照射。
太阳的情绪,即使远隔上亿公里,也照样影响着另一颗星球的地表与天空。
人类该如何面对下一次风暴?
这次事件被命名为“甘农风暴”,以纪念已故的空间天气物理学家詹妮弗·甘农。NASA 称之为“人类记录中最全面的一次地磁风暴观测”。
这场风暴没有造成灾难性损失,但却如同一场天文版的压力测试,揭示了我们的脆弱——卫星的运行边界、导航的依赖性、农田作业的自动化、飞行路径的灵活度,甚至未来火星任务的生命保障系统,都需要重新审视。
我们无法控制太阳,但我们可以未雨绸缪。
“太阳活动周期尚未到达巅峰,”NASA 空间天气项目主任杰米·费沃斯说,“但相比 20 年前,我们已经拥有更多的数据、更好的方法和更完善的预警机制。”
这场风暴似乎在提醒人类:虽然我们有幸生活在一颗被磁场呵护的星球上,但那层磁场,并不总是坚不可摧。
参考文献
[1]Xinlin Li et al, A New Electron and Proton Radiation Belt Identified by CIRBE/REPTile‐2 Measurements After the Magnetic Super Storm of 10 May 2024,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 (2025). DOI: 10.1029/2024JA033504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4-75184-9
策划制作
作者丨风云梦远 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博士生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Steed 星空摄影师 天文科普创作者
审核丨钟俊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策划丨张林林、甄曦
责编丨甄曦
审校丨徐来、张林林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