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ter is coming!
刚刚过去的周末,不知道身在北京的朋友们是不是也被大大大大风“吹傻了”。
大风过后,晚上很多人发现天空的云变得非常神奇:天空好像被划开,一边是黑夜,一边是白云,中间的分界线整整齐齐。很多人形象地称其为“阴阳天”。
关于“阴阳天”,传统语境中还存在一些玄学说法,认为它是“表明阴阳对立不和,可能有地震等灾祸发生”。那么,这种神奇的天气现象究竟是怎么回事?

地面视角的武汉阴阳天实况。图片来源小红书
“阴阳天”其实是湿度剧烈变化所致
我们看到的“阴阳天”是由于湿度剧烈变化(湿度锋)而形成——在高湿度一侧,较高的水汽可以凝结成云,而低湿度一侧没有明显凝结而仍是晴空,由于二者间湿度过渡剧烈,因此导致云的边界相当锐利,如同“阴阳割昏晓”。
这类现象在秋冬春三季很常见,不仅可能出现在大型冷暖锋面附近,也可能出现在小范围区域湿度差异较大的气团间,且从对流层低层到高层的十余千米范围高度都可能出现。
具体而言,本次北京的“阴阳天”也与最近的寒潮相关——是位于地面冷锋后侧、高空云系边缘的湿度急剧变化区。
通常而言,大多数冷锋是随着高度是向移动方向后侧倾斜,这是由于空气密度与温度密切相关,冷气团温度低而较重,暖空气温度高而相对较轻。
因此首先冷气团收缩下沉并聚集在低空后向暖气团一侧推进,地面的推进速度更快;而在冷暖气团交界的锋面附近,低空较轻的暖空气遇到冷气团会被显著抬升到高空,并由于冷气团在地面推进更快而逆着其移动方向移动。

冷锋的垂直结构示意图
因此在当天夜间,地面冷锋已经推进到长江中下游沿岸时,高空锋面末端仍位于北方,并在高空西南风的水汽输送下,给北京所在的华北北部带来大片卷云与卷层云,恰好其边缘位于北京城区,因此被相当多人看到分明的云影边界。

16 日夜间风云四号 B 星云图,可以看到位于高空冷锋区域、覆盖华北大部的卷云和卷层云,北京恰好位于其北侧边缘,云体边界较为“犀利”,出现了“阴阳天”的效果(红色框圈出来的部分)。图片来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16 日夜间约 5500 米高空的相对湿度和风场,可以看到华北的大范围较高湿度区,北京位于其边缘(从棕黄色到蓝绿色湿度不断增大)。图片来源:earth.nullschool.net
无独有偶,18 日武汉也出现了类似的“阴阳天”——它同样是位于这次冷锋的后侧,不过此时水汽来源是西侧槽前约 3000 米的中低空,因此阴阳天有云一侧形成的是蔽光高积云。

北京的“阴阳天”。图片来源:小红书博主@calr

18 日中午前后的风云四号B星云图,可以看到湖北中部锐利的云边界。图片来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18日中午约3000米高空的相对湿度和风场,可以看到有较高湿度区移向武汉周边。图片来源:earth.nullschool.net
更特别地,如果是一片湿度比周边显著偏高(且水汽接近饱和)的气团“楔入”到干空气区,由于此时存在多条湿度急剧变化的边界,还可能形成更少见的“方形/直角形”阴阳天。

2018年1月11日广东的“方形云阴阳天”。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摄影:谭淑青
总体而言,“阴阳天”对应的湿度锋现象非常普遍,我们可以通过最新的卫星云图‘’预判”这一景观是否会在本地出现。
而随着本次造成多地“阴阳天”的寒潮已推进到华南沿海,我国除西南、华南外已经转为后侧冷高压影响下的晴空,气温开始逐渐回升,但未来数日早晚气温仍将显著偏低,需要做好防寒保暖~
策划制作
作者|风云梦远 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博士生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信欣 中国气象局高级工程师
策划丨杨雅萍
责编丨杨雅萍
审校丨徐来、张林林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